谦虚也要适度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谦虚也要适度

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必须出之以真诚。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

——季羡林

谦虚不仅是一种好学精神,更是一种修养和品质。有谦卑和敬畏的心态,才是成熟的心态。

牛顿是一位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自然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当他成名后,曾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假如我有一点小小成就的话,没有其他的什么,只有勤奋;假如我看得远些,没有其他的什么,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一个如此伟大的科学家,尚且说出这样谦虚的话,那我们普通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自以为是,有什么理由骄傲呢。只有谦虚好学,兼收并蓄,广纳雅言,择其善者而从之,才能收获更多。虚怀若谷,谦虚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修养,一种品质,一种境界。

纪晓岚曾指出:“处世圆滑,内心中正,不同流合污而为人谦和”。其要领在于: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可以适当掌握尺度,依形式和情况的不同而灵活的应用不同的方法。但是,在内心中,一定要保持“诚实”的正义。一方面在做事上,对于该坚持的事,应该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注重培养自己的独立思维。另一方面在做人上,应该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意思,做出适当妥协,保持谦虚和善的作风。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切记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满招损,谦受益”。无论治身、治国,都不能盲从于自我主观愿望,要克制自我,去私去欲,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否则,将会自食恶果。

晋国时期,知伯继承父位的时候,正赶上范氏和中行氏被逐。当时,赵简子独揽晋国政权,赵国、韩国、魏国、知国并峙。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知伯仍然积极地建功立业,为吞并其他三家创造有利条件。但是,当他做了韩、魏等国联合军队的首领时,由于没有做到明察秋毫,任人唯贤,所以他的盛世只是昙花一现。

一次,知伯跟从韩、魏的军队一同进攻赵国。首先水困晋阳,距淹城只有三丈远。郄疵对知伯说:“韩、魏的君主一定会背叛我们。”知伯问:“何以见得?”

郄疵说:“这一点从军事形势上就可以判断出。韩国和魏国的军队尾随我们进攻赵国,赵国一旦灭亡了,那么灾难就会牵涉到韩、魏两国。即使贤君与韩国和魏国相约灭掉赵国后,就与他们三分赵国的领土,但是现在的晋阳只差三丈就被淹没了,饿到了人马相食的地步,晋阳即将沦陷,但韩、魏两国的君主不但不欢喜,反而忧愁起来,这就是一种反叛的迹象。”

第二天,知伯就把郄疵的这番话分别告诉了韩国和魏国的君主,说:“郄疵说两位君主就要背弃盟约。”

韩、魏两国的君主说:“灭掉赵国以后我们三国可以三分赵地,而且晋阳马上就要沦陷。韩、魏两君虽然愚钝,但也不至于放弃就要到来的利益,甚至背弃盟约去做那种危险而又无望的事,这种形势发展的结局是可以预见的。郄疵正为赵国出谋划策,以便使贤君怀疑韩、魏两国,进而瓦解三国攻打赵国的盟约。如今贤君竟听信奸臣的谗言,而离间韩、魏两国的邦交,我们真为贤君感到惋惜啊。”说完就快步出去了。

郄疵又对知伯说:“贤君为什么要把臣的话告诉韩、魏两国的君主呢?”

知伯说:“您怎么知道我把你的话告诉他们了呢?”

郄疵说:“因为韩国的君主和魏国的君主临走的时候,愤怒地瞟了我一眼,才快步离开。”

郄疵见知伯不采纳自己的建议,就主动向知伯请求派他到齐国去。知伯答应了他,郄疵离开没多久,韩、魏两国果然反叛了。

虽然知伯是一个能言善辩,才干出众、行事果敢坚决的人。但是,他心狠而不仁,自高自大,不能以仁义待人,不懂“满招损,谦受益”,这为他日后种下了恶果。

凡用兵交战,有进有退,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如果盲目前进“一寸”则全军覆没,但适时的后退“一尺”则会海阔天空。

其实,不仅军事如此,人生亦然。生活中,如果我们主动侵犯别人微不足道的一寸,就很容易让对方垒起防守的高墙,这样还会落入对方设下的圈套之中,很可能遭受对方反击,所以平时我们不可主动侵犯别人。如果遇到别人主动侵犯我们的情形,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防守或是后退一尺,而不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去迎击。适时的后退表现出来的是谦让和宽容的美德,微不足道的一尺或是无伤大雅的小亏不会让我们元气大伤,反而会感化对方,使对方从错误的思想中醒悟过来,同样以退让相待,这样的结局不是皆大欢喜了吗?人生在世,多一个朋友远比多一个敌人要好得多。

在生活中,许多人开始的时候往往踌躇满志,能够艰苦奋斗,但是时间一长就没有了最初的激情,取得成绩以后更是目空一切;结果自己在工作中开始裹足不前,原地踏步。骄傲导致自满,自满导致懈怠,而懈怠是我们在人生发展中走向失败的根源。所以培养谦虚为人、谨慎做事的性格,避免轻狂自大,是我们奋发有为的重要依托。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最早提倡谦虚的国家。在中国最古的经典之一的《尚书·大禹谟》中就已经有了“满招损,谦受益”这样的教导,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使用含“谦”的词汇,如“谦顺”、“谦虚”、“谦卑”、“谦恭”、“谦和”、“谦让”、“谦逊”、“谦谦君子”等等,可见“谦”字之深入人心,久而愈彰。

的确,在伦理道德的范畴中,谦虚确是美德,应该发扬。但在提倡真诚的谦虚的同时,则应避免虚伪的谦虚。这就涉及了“度”的问题,但掌握一个正确的分寸难于上青天,因为“真诚的谦虚”与“虚伪的谦虚”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仔细衡量和适时把握。

作为炎黄子孙,谦虚是我们的美德,比如,许多企业在招聘求职者的时候,都非常注重个人的道德素养。因此,求职者在求职的时候都会表现得非常谦虚,以便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但是,谦虚也要有度,谦虚过度也会导致你求职失败。

此时,最好的做法是:实事求是,有多少才能、能否胜任应聘的职位以及其他工作,都应如实地表达出来,行就说行,过于谦虚、客气,会被人认为你缺乏自信、难以胜任。正如季老所说的那样:“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必须出之以真诚。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