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寂寞,排除外界干扰
享受寂寞者,纵使置身喧嚣的闹市,仍然身外无物,心静如水;独处大漠,仍有长河落日做伴;红尘再热闹,行走的脚步也永远不会虚浮。
寂寞不是无可留恋的形单影只,而是岁月沉淀下独享的美丽;寂寞并非磨难重重的苦境,而是可通往自由之界的通途。寂寞本身并不可怕,只要人的内心充满阳光,便能在心灵的寂寞中享受到静谧的美丽。
一个人想有所成就,必须经历一段潜伏期,潜伏期即是光明来临之前的黑夜。在成功之前,大多数人必然要经历一段被自己埋没也被他人埋没的过程,在这段时间内,如果因一时的不被赏识而暴躁不安,很可能会前功尽弃;而如果暂时静下心来,耐心等待,于寂寞深处养精蓄锐,甚至享受寂寞,这种经历就会令整个人生受益匪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就是一位甘于寂寞并懂得享受寂寞的人。
20世纪30年代,季羡林先生独自一人前往德国求学,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只能深埋心中。但在德国十几年,他没有被寂寞打垮,从最开始的人生地疏,到慢慢适应,潜心求学,屡遇良师,学识大有长进,人生阅历也有所积累,只是身边少了亲人的陪伴。即使回国之后,由于工作原因,季老多半也是过着独身生活。直到1962年,妻子彭德华从济南搬到北京来,季老才感慨:“总算是有了一个家。”
从翩翩少年到两鬓斑白的耄耋老人,数十年中,季先生都醉心于学术研究。但凡学术有所成就之人,必是经过磨砺和考验之人。学术本身的枯燥乏味与漫无止境的研究和考证,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而季先生不急不躁,数十年如一日苦心经营自己的学术大厦。到了晚年,为了《糖史》的写作,他仍然不厌其烦地翻阅各种资料,做到细之又细,详之又详,此种精神非常人可比。
季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散文《马缨花》,在这篇文章中,他描绘了自己当年的寂寞:“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家中若安静到只能听见自己的脚步,该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承受能力?更何况常年如此!从最初的落寞与孤独,到慢慢地享受这种寂寞,才可以渐渐了悟寂寞中蕴含的美丽,也可以在这份难得的宁静中思考很多关于自己、关于人生的深刻问题。
生活中真正的智者,往往与寂寞同行。他们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绝顶高手,唯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在潜心修炼中练就绝世武功;唯有守得住寂寞,才能在凝神之间习得抛却外界一切干扰的定力;唯有甘于寂寞,才能无欲无求,才能泰山压顶而岿然不动。
懂得享受寂寞的人,会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收集新绿。懂得享受寂寞的人,真正悟得了人生的智慧,参透了万物的玄机,能够时时专注一境,身心轻安。享受寂寞者,纵使置身喧嚣的闹市,仍然身外无物,心静如水;独处大漠,仍有长河落日做伴;红尘再热闹,行走的脚步也永远不会虚浮。在他们的眼中,世界上的一切悲欢离合,兴衰荣辱,只不过是漫漫人生旅途中相遇的过客和不同的价值符号,其本源意义都是殊途同归。苦难是磨砺,是天赐和厚爱;寂寞有静美,是蛰伏与爆发。
保持内心的宁静,做到心外无物,才能够于寂静中享受人生,才能在寂寞中找到乐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