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庄子与一位君王谈话,正看到一只猴子在树林间跳跃。君王对庄子说:“您瞧这只猴子身手灵活,在树林之中游玩,多么自在,多么开心。”
庄子看着那不断跳跃的猴子,笑着对君王说:“这猴子现在虽然开心,但如果有一天,它误入荆棘丛中,就算有再灵活的身手,它也一筹莫展。”
有一位禅师曾说:“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这句话说得真好,形象贴切,让人感同身受。我们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像庄子所说的猴子,在荆棘丛中,全身的本事无法施展。那位禅师又说:“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由此可见,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苦难的历程,每个人都会受苦。
曾有哲人这样评价婴儿的啼哭:“婴儿降生为什么会啼哭?因为他从此离开母体的呵护,独自一人在这世间漂泊,要忍受种种痛苦与煎熬,他怎么会不哭呢?”是的,从降生到成熟,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成长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困境与伤痛,这些伤痛都会变为心灵的划痕,留下大大小小的伤疤。这种经历任谁也避免不了。
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人,特别是那些为生计奔波的人,更加理解“苦”的含义。沉重的工作,巨大的生存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他们的内心日渐疲乏,每一天都生活在焦虑与失望中。焦虑,是因为压力得不到合理疏解,思虑越来越重;失望,是因为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产生不满。
心病还需心药医,那么,究竟什么是心药?什么是最有效的疏解方式?这种方式不能依靠他人,因为他人不是你,永远只能按照他自己的思维方式帮你出主意,那主意也许好,却未必适合你;也不是环境,环境从不迁就任何人,只有人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你需要领悟生存的智慧,在纷繁的人世,需要一颗安宁的心;静,则不伤。
从前有位禅师,他云游四方,最后回到出家的寺院。他每天都会坐在大殿里通宵打坐。
这一天,知事僧打开大殿的功德箱,突然大呼起来。原来,功德箱里少了一大笔钱。和尚们都说,昨夜并没有人进入大殿,一定是打坐的禅师偷走了这笔钱。
面对众人的指责,禅师并不解释,也拿不出那笔钱。大家认定他就是小偷,每天都对他投以鄙夷的目光,而禅师仍然心平气和,照常打坐,没有流露半点不满。
这样的日子过了半个月,出去办事的方丈回到寺院,听说这件事后连忙说:“那笔钱是我拿走的,你们冤枉了禅师。”众人连忙去对禅师道歉,他们都说:“在这样的怀疑下竟然能做到不慌张,以一颗平常心生活,这才是真正的修为和境界!”
当一个人被他人冤枉,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是拿出证据辩解。但事有凑巧,如果刚好拿不出证据呢?这个时候争辩毫无意义,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默。在别人不相信你的时候,任何解释都是徒劳。人正不怕影子歪,只要问心无愧,相信事情总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旁人的猜测就不能损害你的内心。以淡定的态度对待是是非非,这就是“静者不伤”。
禅的要义是心静。沉默,正是心静的外在体现,因为心中没有妄念,没有不合时宜的冲动,自然不会草率行动。沉默者最初让人觉得木讷无趣,接触得久了,就会发现此类人往往有大智慧、大底蕴。他们不说,只因深知三思而后行的重要。在面临困境的时候,沉默的人能够容忍误解与困苦,他们并非逆来顺受,而是积蓄后劲,等待时机扭转局面。
有一首歌叫《沉默是金》,其中一句歌词说:“是错永不对,真永是真。任你怎说,安守我本分。”安分守己的人知道沉默的可贵,特别是在喧哗的人群中,沉默的人自有一种气度,让人不敢小觑,不愿生疑。如果能够守住内心的坚持,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凡事有自己的原则,久而久之,沉默就会令人信服,令人尊敬。不必在乎外界环境的苛刻,用静与默当作保护自我的盾牌,足可抵御外界的真真假假,保持内心的平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