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麻烦,才会升值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不怕麻烦,才会升值

管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哪个层次的人,无论他文化水平高还是文化低,几乎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时,都存在着“图省事、怕麻烦”的心理,都希望所做的事情程序简单,既不费时,又不费力,能轻松自如地完成每件事情。尽管这是一种比较正常的心理,但如果不加重视,就会给生活和工作造成许多不良的甚至是难以挽回的后果。

调查表明,目前企业中70%以上的安全事故都由违章操作或违章指挥造成,而管理层和员工的“怕麻烦、图省事”的违章行为又占很大一部分。比如一些单位使用陈旧有问题的设备、废旧材料,这些东西常常存在着隐患,但是操作者“怕麻烦、图省事”,侥幸使用了,结果引起爆炸、燃烧等重大事故。

我们目前的消费环境不太好,与消费者自身的“怕麻烦”心理也有很大关系。大多数消费者,包括我们自己,发现自己所买商品存在问题后往往是“怕麻烦”,嫌再回去退换太麻烦,怕去了引起争执,等等,因此每每采取自认倒霉的态度,息事宁人。而有的商家也正是拿住消费者怕麻烦的心理,才敢大胆出售假冒伪劣商品。正是我们的“怕麻烦”心理助长了这些商家的违法行为。

在一个人的发展道路上,怕麻烦心理往往是最大的无形障碍。他让人们在不知中,困住了自己前行的步伐。

一个园艺师向一个日本企业家请教说:“社长先生,您的事业如日中天,而我就像一只蝗蚁,在地里爬来爬去的,一点没有出息,什么时候我才能赚大钱,能够成功呢?”

企业家对他和气地说:“这样吧,我看你很精通园艺方面的事情,我工厂旁边有2万平方米空地,我们就种树苗吧!一棵树苗多少钱?”

“40元。”

企业家又说:“那么以一平方米地种两棵树苗计算,扣除道路,2万平方米地大约可以种2.5万棵,树苗成本刚好100万元,你算算,3年后,一棵树苗卖多少钱?”

“大约3000元。”

“这样,100万元的树苗成本与肥料费都由我来支付,你就负责浇水、除草和施肥,3年后我们就有600万的利润,那时候我们一人一半。”企业家认真地说。

不料,园艺师想都没想就摇头拒绝说:“哇!那么大的生意!一想就头疼,我看还是算了吧。”

“算了吧!”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口头禅,“算了”的背后是对希望的放弃。

事实上,许多时候有这样的举动也不完全是出于胆量和见识的欠缺,而是源于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怕麻烦”心理。一个人突然有了好点子,等到将点子拿出来付诸实践时,发现先要做许许多多的大事小情才能让方案展开,于是便打退堂鼓,“太麻烦了,我哪有心思(时间、精力,等等)呢?”人们常常堂而皇之地说。

还是来举一个更贴近你我的例子。

好朋友明中上了北大青鸟软件测试培训班,拿了毕业证后,找了一份薪金很高的工作。这让搞建筑的大志很羡慕,大志是半路出家进入建筑行业,虽然攒了不少经验,但是他知道进一步学习、拿个“证”是很重要的,比如考下建造师证就很重要——至少工作机会和收入都会比现在多。

大志让妻子帮自己在网上查查建造师报名在几月份,在哪儿可以上培训班。妻子告诉他是在9月份,如今是1月,准备时间还算长。不过,家附近没有培训班,得到三环附近去上课。还有报名条件是“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大专学历工作需满6年,其中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4年”。大志的条件是符合的,不过因为是大专学历,报名前得到单位先开一个证明。大志一听,想都没想说:“啊,还开证明,又得跑那么远上课,就这也不一定考得上,太麻烦了!还是算了吧”。

你看,大志这件事是不存在风险的,就算是考不过,学些东西也没有坏处,可是我们可以想像的到,让大志自己去报个名,他也会嫌麻烦的。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一个人需要一篇几页长的资料,有人告诉他可以去扫描室扫描下来,他想了想说:“太麻烦了,还得去看人家脸色,算了吧,我自己敲上去。”结果自己敲到下班时间,什么事都没做成。一个人的工资发错了,差一百多块钱,同事鼓励他去找老板问问。他想想说:“算了吧,就一百块钱,太麻烦了!”结果下次发工资又是这种情况。被主管误解,同事好心鼓励他去解释,他想想:“算了吧,太麻烦,爱怎样怎样吧。”结果,从此什么事主管都让他靠边站。

你看,怕麻烦心理,会让我们变成什么样子!

好多时候,我们习惯了过往日那种所谓“正常”的生活,把稍微的改变都称之为“麻烦”,正是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一成不变地固定下来。久而久之,我们变成了一个消极懦弱的人,各种财富和机会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那么,如何走出这种恶性循环呢?说来也简单,你只要把自己的突破性想法或别人的突破性建议,在权衡清楚的下一秒坚决地付诸于行动就可以——接下来的所有环节就会不同!

第九节  来点自嘲,也能为自己增彩

对孔子稍稍有点兴趣的人,都会觉得这位当过“圣人”又被贬为“孔老二”的人很有趣。孔子是典型的山东大汉,身高一米八以上,孔武有力,甚至能一个人举起城门的巨大木闩。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是很生动鲜明的,而且不乏幽默感。他周游列国讲学,落魄潦倒却不失乐观。

《论语》一书,记载着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语行事,认识孔子,它是相对可靠的依据。它展示给人们一个立体的孔子,一个多维的孔子。

《论语》开篇强调“悦”“乐”“不愠”四字,给中国传统文化定下了快乐的基调,由此,中国文化便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日本的“耻感文化”区别开来。孔子是个懂得快乐精神的人,他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取瑟而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喜欢唱卡拉ok。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不算富人,但后来却成了历史上最富有的人:拥有众多学生、丰富的知识、前无古人的思想境界和后人难以计量的拥戴。

真实的孔子是一个率真的人,一个宽厚的人,一个好老师,一个平民学者,一个思想者,不过这些称誉能够建立起来都基于他是一个快乐的人。

说起来有意思,孔子是个最乐于自嘲的人。他能够达观洒脱起来,很大原因来自于他的自嘲。

孔子到郑国去,与弟子们走散了,一个人站在东门下。一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从腰往下比禹矮三寸,狼狈不堪像条丧家狗。”子贡如实说给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未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愉快地笑着说:“说我长的像圣贤,不像吧,而说我像丧家狗,是这样吧!是这样吧!”)“丧家狗”虽然是贬义,他却欣然接受,是对自己当时处境的自嘲。

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君子不器。”(一个真正的君子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有人讥他博学面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口吻里带有一丝淡淡的自嘲意味。

其实,许多成功的人都有让自己快乐的方式,而且在许多人身上都可看到无畏的自嘲精神。

在商业精英中,马云最善于自嘲,他的一句“男人的才华与相貌成反比”让人们看到了他自娱自乐的精神,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后的一年中,为了找到融合后的最好运作方式,马云身心疲惫,在开始一段时间,他确实“很不爽”。后来他自嘲说,有一天他突然开窍了,“我冤枉再大,也不及令狐冲,委屈再大,也不如乔峰,这样一想心态就平静了很多”。

那些正被财富问题折磨着的处境不妙的人,为了保持乐观本性不妨学学自嘲。

自嘲,大致意思就是自己开自己的玩笑。自嘲者,必定热爱生活,有生活情趣。如果不热爱生活,谁会去发现自己的可笑之处,怎么会觉得这可笑之处可笑,又怎么会将这可笑之处讲出来呢!不热爱生活的人,不会去找乐,更不会在自己身上找乐,他只会在别人身上找乐来满足自己。

说白了人一辈子都在追求各种财富,想想就是苦事,那么让我们在赶路的时候来些自嘲精神吧。

自嘲能增加生活的乐趣。一个人整天嘻嘻哈哈,常拿自己打趣,表现出了乐观的精神,就算苦中作乐吧,也给生活带了笑声。

适时适度地自嘲,是一种良好的修养,还是一种充满魅力的交际技巧。

自嘲,能制造宽松和谐的交谈气氛,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洒脱,使人感到你的可爱和人情味,有时还能更有效地维护面子,建立起新的心理平衡。

主持人李咏曾讲述过一个他朋友的自嘲故事。一次开办公会议,按照惯例大家都要把手机调成振动模式。朋友拿出自己新买的手机,熟练地按了几个键后,便放到口袋里。谁知,正当领导讲话讲到关键时候,朋友的手机铃声大作。顿时,领导的讲话停住了,会议室所有的目光都齐刷刷地看向朋友和他的新手机。朋友面露尴尬之色,但很快摇摇头,笑道:“十分抱歉,这手机是我刚买的山寨机,初次使用,所以水平还是山寨级别的。”他的自嘲为自己解了围,同事们乐得呵呵一笑,领导也笑了,会场又重新恢复了正常,领导也没有和他计较。

在工作场合中,自嘲是一副不可多得的治疗尴尬的灵丹妙药。遇到尴尬时,不妨拿自己来开涮。除非你指桑骂槐,否则一般都不会讨人嫌。

在日常生活中,谁都会遇到那些不顺心的事情、不如意的处境,比如仕途受阻、工作失误、与朋友失和、情感受挫、等等,这时如果以紧张严肃的心态面对,有时不仅不能化解矛盾、减轻内心的苦恼,反而会适得其反。这时,不妨来一点自嘲,变严肃为诙谐,化沉重为轻松。在自嘲幽默的氛围里,以一种平常恬静的心态去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去参透与超越世俗的利禄功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