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发展: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每个人都能在忧患中激发潜力,冲破窒碍,从而得到提升。人既如是,国家更是如此。新中国发展起来后,有的人却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好像天下太平后,便可以垫高了枕头,酣然大睡。看到这种情景,季羡林先生深感忧虑。在这种情况下,他再一次提出“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道理。
重拾忧患意识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国学大家,对于中国历朝历代的事迹最为熟知。他曾以唐明皇时代举例,当时的老百姓在安康富足的生活状态下,几乎没有敌国外患的忧患意识。当人们欢歌起舞,享受着四海升平时,安史之乱爆发,唐明皇仓皇而逃,百姓一下子由享乐陷入到惶恐和困顿之中。
季羡林先生认为,古时的教训必须被今人所重视,“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也并非虚言。“我们真不得不从内心深处感激我们的古人,他们充满了辩证思维,显示了无比的智慧。”《孟子》的训言就是为了让今人不忘古人之训,时时存有忧患意识,如此才能使国家的发展更为稳健,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季羡林先生前半生置身于内忧外患的环境中,切身的感受对他来说最为真实。他留学国外时曾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即便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颠沛流离,食不果腹,他仍然发奋学习。改革开放之后,季老深切感受到了国内的发展形势,随着祖国日益强大,没有敌国入侵,人民的生活也渐渐富足。然而他心中仍怀忧患二字,对强国的欺压有所警惕。
季老曾说:“据我的观察和亲身体验,我们忧患意识在衰退,到了快要消失的地步。”“而从国际上来看,原来两个超级大国只剩下一个,它已忘乎所以,以国际警察自命,到处挥舞大棒,干涉别人的内政。”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美机轰炸,这一记轰炸使我们意识到,世界并不和平,外患依旧存在。只有举国上下形成一股奋发图强、同仇敌忾的风气,才有利于国家的建设与进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逸享乐是指物质上享受,精神上满足,这也正是国家稳定繁荣的重要体现。然而,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忧患虽然会给人带来一些痛苦和不安,但能警醒人们发愤图强,成为督促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人人都知道,我们生活在安乐当中,就如同青蛙在温水中一样,会渐渐丧失反抗力量,而且不可能激发出潜在的各种能力。相反,如果一个人处于适当的压力和紧迫当中,就会激发出发展和创新的能力,帮助自己在绝境中寻找出路。
历史上李自成农民起义和太平天国起义的最终失败,都与享受安乐有关。李自成是非常杰出的军事领袖,被称为“李闯王”,1644年建立大顺政权,推翻了明王朝。他攻入北京称帝之后,以为天下已定,从此太平,便跟手下一些起义的将领开始享受安乐,过起腐败的生活。很快吴三桂引清廷入关,李自成一败涂地,农民起义也宣告失败。太平天国起义更是如此,将领们定都南京后,一心想着享乐,争权夺利,奢靡浪费,不思进取,最终被清兵所灭。
优越的物质条件容易消磨意志,腐蚀精神,使人丧失进取心;而艰苦的环境和坎坷的经历却能磨砺心志,使人勇往直前。因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生只知贪图享乐的人,最终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一旦遇到危难之事,就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