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简介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真宗大中祥符八(1015年)中进士第。先后在西溪和饶州任职,后被调回朝廷,先后任枢密院副使和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时弊的政治措施,但遭到保守派权贵的反对,被排挤贬官。于庆历五年(1045年)被贬放邓州,以后又做过杭州、青州知府,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谥号文正。

人物小记

范仲淹两岁丧父,后随母改嫁到了朱家。年龄稍长,他即辞别母亲,往应天府求学。他学习很刻苦,生活过得也很清贫,经常将做好的粥放凉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以此度日。

后来范仲淹考取了进士,做了大官,但他生活依然十分节俭。他吃饭以粗茶淡饭为主,偶吃荤菜。他的俸禄并不少,每年也能省下很多钱,这些钱,他都拿去周济族中穷人与贫寒的学生。

对于子女,范仲淹也经常向他们灌输勤俭持家的思想,反对他们奢侈浪费。二儿子纯仁要婚娶了,媳妇还没进门,范仲淹就听人传说,媳妇带来的帐子是用绫罗做成的。范仲淹听后,极不高兴。他对儿子说:“绫罗纺织不易,怎能用来做帐子呢?我家以勤俭著称,不能因这顶帐,坏了我家门风。你们如果不听我话,硬将这绫罗帐子带进了家门,我就在当院把它烧掉。”几天后,儿媳进门,果然没带绫罗帐子。

主要思想

范仲淹自1015年中进士,久居官场,对于北宋的社会矛盾和“积贫积弱”的现象有着深刻的认识,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行政体制改革的建议、人才管理与经济管理三个方面。

在治国方面,范仲淹对前朝割据现象有着深刻的认识,由于宋太祖赵匡胤出身于后周殿前都点检,所以从建立宋朝开始,北宋各个统治者都将地方的兵权、财权、司法权收归中央;创立由皇帝直接领导的“禁军”,还扩大科举范围等。这就直接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问题的突出。针对这种现状,范仲淹上书皇帝:

首先要加强行政管理,整顿中书和枢密院、统一中央审核机构各机构的条文。

其次,重视人才管理。

范仲淹提出国家任用人才的几个标准:

第一,要起用务实的人;

第二,提拔敢于直谏的人;

第三,要用人专长,不求全责备。

在经济管理方面,范仲淹主张通过发展农业生产的办法来改善国家的经济困境。在他的改革建议中,“厚农桑”是解决经济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包括开沟挖渠、修筑陂塘、救灾抗旱、鼓励稼穑等一整套农业管理措施。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