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增坤 【本书体例】
江夏郡安陆县,隆安之初,有一人姓郭名坦,兄弟三人。其大儿忽得时行病,病后遂大能食,一日食斛余米。其家供给五年,乃至罄贫,语曰:“汝当自觅食。”
后至一家,门前已得筥(jǚ举)饭,又从后门乞其人。答曰:“实不知君有两门。”腹大饥不可忍。后门有三畦韭,一畦大蒜,因啖两畦,便大闷极,卧地。须臾至大吐,吐一物,似龙,出地渐渐大。须臾,主人持饭出,腹不能食,遂撮饭著向吐出物上,即消化成水。此人于此病遂得差。
(选自《齐谐记》)
江夏郡安陆县,在东晋安帝隆安初年,有一个叫郭坦的人,家中有弟兄三人一起过日子。郭坦的大儿子忽然染上了流行病,病后食量很大,一天竟吃下十多斗米。他们家供养了五年,以至到了赤贫地步,家中人只好对他说:“你只得自己出外找饭吃了。”
后来,有一天他求乞到一户人家,在主家前门已经得到了人家给的一筐饭食,吃完之后,不觉中又转到了这户人家的后门继续向这人乞食。郭坦大儿说:“实在不知贵宅有前后两门。”可是这时他肚内仍然饿不可忍。后门处有三畦韭菜,一畦大蒜,于是他就狼吞虎咽地吃掉了两畦。吃罢之后他感到胸中极其憋闷,只得就地躺卧下来。刚过了一会,止不住的呕吐起来,吐出一条似龙的东西,落地便又逐渐变大起来。正在这时,这家主人端着饭食走出来送给郭坦大儿,可是郭坦大儿肚内已不再饥饿想吃了,于是他捏了一撮饭放入刚才吐出的东西上,不料那似龙一样的东西即刻化成了一滩水。从此之后,郭坦大儿的病也就好了。
《郭坦之子》这则故事,无论是内容或是写作手法,都充分体现了魏晋六朝单纯志怪小说的特点。
此篇小说选自《齐谐记》。所谓“齐谐”,即古代专门记载怪异故事的人。南朝的无疑以《齐谐记》作自己的笔记小说集名,表明它的内容是以记神志怪的作品。《郭坦之子》即是纯属记异语怪的小说,只是叙述郭坦之子所患的一场奇病怪病而已。然而怪异环生,奇了又奇,引人入胜。郭坦大儿染上一场流行病后,“遂大能食”,“一日食斛余米”,饭量竟是几十人的总和,令人惊骇,此之一奇也。以后四处乞食,刚在一户人家门前吃了一筐饭食,转身走至这家后门,须臾之间便觉“饥不可忍”,消化之神速,令人惊愕,此之二奇也。后因吞吃两畦韭菜、大蒜,导致呕吐,吐出一条似龙的东西,而且“出地渐渐大”起来,此之三奇也。仅仅捏了一撮饭放在似龙之物身上,即刻化为一滩水,变幻莫测,此之四奇也。自此,郭坦之子的奇病怪病一下子消失而痊愈,此之五奇也。专门志怪的小说在内容上,往往就是如此荒诞怪异。不管怎样,人们在好奇心理支配下,通过幻想和想象,利用自己的感觉材料和生活体验,有意无意地虚构出奇闻异事,或传播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怪事,在传播中说者和听者双方都获得了审美感受。
《郭坦之子》艺术表现上突出特点是想象丰富,奇想联翩而出,美不胜收。但总的看来,多叙事而少描写,缺乏人物形象勾勒和性格刻划,存在着只满足于讲故事,以情节离奇取胜的缺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