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生卒】:1879—1942

【介绍】: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宣传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和早期主要领导人。大革命失败后成为托洛茨基主义者。字仲甫。1879年10月8日诞生。早年留学日本,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反袁斗争。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自第二卷起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的旧文化、旧礼教猛烈开火,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道德;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因此,他成为当时进步思想界的领袖人物。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迁北京。陈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阵地,继续发表大量反封建文章,并集合了一批包括李大钊、鲁迅在内的作者,形成了思想界的先锋队伍。他们对封建主义的猛烈反击轰动了整个思想文化界,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恐惧,也唤起了人们尤其是青年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促使他们从封建意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去追求真理。这就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造成了有利条件。在为《新青年》所唤起的一代青年中,不少人成为后来中国革命事业的中坚骨干。1918年12月,在北京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对南北军阀进行猛烈抨击,并用大量篇幅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我东北和山东攫取权益的侵略行径,号召人民奋起抗争。1919年,积极参与和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在五四爱国运动的推动下,新文化运动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陈独秀的思想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从1920年到1921年在创建中国共产党过程中,他进行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和筹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工作,在共产国际来华代表的帮助下,他于1920年8月,首先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即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以后,他又在组建其他地方的共产主义小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局书记。这之后,直至共产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均被选为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委员长或总书记)。在1921年到1927年间,他在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

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和国共合作后的大革命前期、中期的领导工作中,作出一定的贡献。但是,陈独秀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转变是很不彻底的。他仍然用旧民主主义的观念来看待当时中国的民主革命,对中国社会各阶级作了错误分析,由此而形成“二次革命论”。这种“二次革命论”的特征,是完全割裂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放弃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因此,在中国第一次大革命中期,导致在中山舰事件和国民党整理党务案事件中,对国民党右派的两次大退让。在大革命后期,发展成为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它是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反共时遭到惨重失败的主观原因。

1927年7月12日起,陈独秀不再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8月7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紧急会议上,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受到严肃批评。但他没有接受批评,认真改正错误,反而对中国革命悲观失望,成为一个取消主义者。他认为,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已在中国取得了胜利,无需再进行民主革命,而应该在资产阶级反动统治下进行和平合法活动。1929年,他更走上反马克思主义和分裂中国共产党的道路,参加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托洛茨基派的活动。因而,在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7年抗战开始后被释放。在被关押期间,没有投降和屈服于国民党政府。出狱后,先在南京,后到武汉,再去重庆,最后定居于离重庆不远的江津。1942年5月27日病逝。遗著有《独秀文存》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