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史”的巧妙调适与组合——《子夜》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与“史”的巧妙调适与组合——《子夜》

《子夜》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创作的长篇小说,原名《夕阳》。初版印行之时即引起强烈反响。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茅盾近乎以写史的态度创作小说。《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1930年5月到7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开始,赵伯韬拉拢吴荪甫进行公债投机,而吴荪甫又联合其他资本家组成信托公司,想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因而与赵伯韬产生了矛盾。赵伯韬依仗外国的金融资本做后台,处处与吴荪甫作对,加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的工人怠工、罢工,尽管吴荪甫和同伙竭尽全力,拼命挣扎,最后也没有改变全盘失败的命运。这幕悲剧说明,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控制、压迫下,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原著背景广阔,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语言简洁,细腻,人物性格鲜明,心理刻画生动。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情景,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史实。《子夜》把这类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子夜》的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言巧妙调适与组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