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别集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清别集

1.《牧斋初学集》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世称虞山先生,常熟(今江苏常熟)人。东林党领袖之一。明万历年间,获一甲三名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后因贿赂而被革职。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钱谦益依附阮大铖,被封为礼部尚书。降清后,仍被封为礼部尚书。

《牧斋初学集》,由钱仲联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是目前最完备的本子。钱谦益常把铺陈学问与抒发思想性情糅合起来,文章纵横曲折,奔放恣肆,融“学人之文”与“文人之文”为一体,虽然内容较为驳杂恢诡,但规模阔大,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明文的衰微格局,振作了明末清初的文风。《游黄山记》、《忠烈杨公墓志铭》、《徐霞客传》等篇,都可以看出他的这种风格。

钱谦益的文学思想接近公安派,反对明代王世贞、李梦阳所标榜的“诗必盛唐”,而提倡宋、元诗,推崇苏轼与元好问,成为后来专尚宋诗的先导。明亡后的诗篇,寄寓沧桑身世之感,哀感顽艳与激楚苍凉合而为一,较有特色,如《徐州杂题五首》、《狱中杂诗三十首》、《西湖杂感》等。

2.《吴梅村全集》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今江苏太仓)人。崇祯年间举进士,入清被迫为国子监祭酒,三年后借母亡辞官归隐。

《吴梅村全集》共收古、近体诗1000余首。李学颖点校本是目前较完整的全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

吴伟业才华卓越,工诗能词,阅历兴亡,欲以诗歌存故国史实,与杜甫、元好问皆有“诗史”之誉。诗作多哀时伤事,富有时代感。七言歌行尤为出色,代表作有《圆圆曲》、《永和宫词》、《临江参军行》等。吴伟业的纪事诗学唐元稹、白居易,诗歌反映了民间疾苦,但又别具风格,自成“梅村体”,如《直溪吏》、《马草行》等。

3.《亭林诗文集》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世称亭林先生,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出身江东望族,加入复社后,绝意科举,专务经世致用之学。曾两次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来往于大江南北,游历西北,长期旅居于山东、河北,晚年定居陕西华阴,病逝于山西曲沃。

《亭林诗文集》由其弟子编撰,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诗文有所删改。全书分《亭林文集》、《亭林余集》、《蒋山佣残稿》、《亭林佚文辑补》、《亭林诗集》五部分。顾炎武学识渊博,学宗程、朱,笃志六经,在经学、史学、音韵学及诗文创作上都有较深造诣。

笔记体《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全书32卷,包括15个部分:言经义、论政事、论世风、论礼制、论科学、论艺文、论名义、论古事真妄、论史法、论注书、论杂事、论兵与外交、论天象、论地理、论杂事考证。顾炎武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观点出发,认为“非器则道无所寓”。他主张经世致用,既反对陆王心学,又反对程朱理学。其朴实考据的治学方法,对清代朴学的兴起、乾嘉汉学的鼎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认为诗必须有益世道人心,反对依傍古人。其诗大多是国家民族兴亡、慷慨伤怀之作。

4.《壮悔堂文集》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号雪苑,商丘(今河南商丘)人。祖父及父辈皆为东林党人。他生性豪放不羁,“不耐寂寞”,少年即有才名,曾主盟复社,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合称“明末四公子”。

《壮悔堂文集》10卷,另有《四忆堂诗集》6卷。作品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入清后作者曾参加清朝的科举,并获河南乡试副贡生,晚年失悔此举,着《壮悔堂文集》以明志。侯方域早年即以诗与时文扬名,后致力古文,取法“昌黎、柳州、庐陵、眉山诸子”,文章纵横恣肆,为时人所重。他的古文与魏禧、汪琬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家”。其散文以传记散文见长。他将班固、司马迁的传记,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以及传奇小说的手法熔为一炉,形成一种清新奇峭的风格。代表作《李姬传》,歌颂了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使品行高洁、侠义美慧的李香君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同时刻画的反面人物阮大铖及其他人,也都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并且文字洗练,叙事分明,情节曲折,绘声绘色,把人物的精神风采刻画得生动传神,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孔尚任的《桃花扇》,便是借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兴亡的历史剧。

5.《陈迦陵文集》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南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官至翰林院检讨,并参修《明史》。陈维崧出生于讲究气节的文学世家,祖父系东林党人,父亲陈贞慧是当时着名的“四公子”之一。陈维崧少时才思敏捷,词采瑰丽,被吴伟业誉为“江左凤凰”。入清后虽补为诸生,但长期未得到重用,飘零游食四方。因早有文名,当时的名流如吴伟业、冒襄、王士禛、朱彝尊等,都与他交往,其中与朱彝尊合刊过《朱陈村词》。

《陈迦陵文集》共54卷,包括:《文集》6卷,是各体散文;《俪体文集》10卷;《湖海楼诗集》8卷,收诗700多首;《迦陵词全集》30卷,收词、长调、中调、小令400余调,1600余首,分小令、中调、长调,共收1629首。他最为有名的是词、骈文,风格既气象雄远、沉痛悲悼,又流丽清新。

6.《曝书亭集》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姹,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年间,举博学鸿词科,以布衣身份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后参加《明史》纂修。浙西词派创始人。

朱彝尊着述丰富,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词综》、《明诗综》、《曝书亭诗文集》等。朱彝尊学识渊博,通经史,工诗词古文。诗与王士禛齐名,时称“南朱北王”。其诗以学力、词藻见长,务求典雅,喜用险韵,论诗崇尚唐朝,鄙薄南宋。词推崇姜蘷,与陈维崧齐名。格律精巧,辞句工丽,为一代宗师。

7.《纳兰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正黄旗人,赐进士出身,曾任康熙御前侍卫,工词擅书,不重名利。三十一岁时死于寒疾。

《纳兰词》共6卷,收录词作348首,后由其老师徐乾学集诗词文赋编为《通志堂集》。他还主持编纂了一部近1800卷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后又编成一部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综合知识的《渌水亭杂识》。

纳兰性德的词以小令见长,多写离愁别恨,也有部分雄浑之作。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其诗词不但在清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纳兰词”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

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内心厌倦官场的庸俗和侍从帝王的生活,向往平淡的经历,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这构成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也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有的真挚深沉、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王国维曾评价其:“纳兰若容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8.《渔洋山人精华录》

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稹,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新城(今山东桓台)人。出生于世代官宦家庭,应童子试时,曾连得县、府、道第一,二十四岁举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王士祯一生着述甚丰,作品达500余种,诗作4000余首,着作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渔洋文略》、《渔洋诗集》、《蚕尾集》、《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带经堂集》、《感旧集》、《五代诗话》。作为清初杰出诗人,王士祯博学多才,能鉴别书、画、鼎彝,精于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继钱谦益主盟诗坛。他继承了严羽诗重妙悟的理论,认为诗的最高境界是神情韵味,创“神韵说”诗论,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王士祯的诗清新蕴藉、刻画工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的余风。

9.《望溪先生文集》

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望溪,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曾举江南乡试第一名,进士出身。桐城派创始人。

《望溪先生文集》共18卷,另外还有《集外文》10卷、《集外文补遗》2卷。方苞倡导古文义法,尊崇程朱理学和唐宋散文,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有条理,有方法,追求简练雅洁。文集中以说经、书序、碑文、传记类文章为主,也有不少经、史、子类札记,另外还有一些反映社会黑暗与民生疾苦的作品,这一部分最为后人称道。

方苞的文章及主张很适合统治者巩固思想及纠正文风,所以,其文章、学说在当时大行其道。但缺点是形象性不强,感情不够充沛,也缺乏宏大的气魄,被讥为“才力薄”(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10.《小仓山房集》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性豁达,喜交友。进士出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袁枚曾筑园于南京小仓山,并题其室为“小仓山房”,据此以题集名。《小仓山房集》共有诗集37卷,《诗集补遗》2卷,文集35卷。按体编排,有赋、碑、序、跋等。外集8卷,收录有表、序、书、启等文章。袁枚工诗能文,诗主张性灵说,与当时的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他的诗不拘一格,追求直率自然,清新灵巧,语言通晓明畅,风格幽默风趣。即景抒情的旅游诗和叹古讽今的咏史诗最能代表其风格。

11.《瓯北集》

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晚号三半老人,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辞官后主讲安定书院。

《瓯北集》包括:《廿二史札记》36卷,《附录》1卷,《陔余丛着》43卷,《檐曝杂记》6卷,《皇朝武功记盛》4卷,《瓯北诗钞》17卷,《瓯北诗话》10卷,《续集》2卷。赵翼工诗,长于史学,精于考订。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号称“乾隆三大家”。他不满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论诗反对模拟因袭,强调“独创”。虽不以宋诗标榜,但其神情风格,既深受宋诗影响,又有自己的特色。他在五、七言古诗的某些作品中,嘲讽理学,隐寓了对时政的不满。所着《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着。

12.《惜抱轩全集》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乾隆年间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曾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四十岁辞官后,先后讲学于扬州梅花书院、江南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等地。姚鼐与同乡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惜抱轩全集》共88卷,包括文集16卷、文后集10卷、诗集10卷、诗后集(包括词)1卷、诗外集1卷。另外,姚鼐还曾编选《古文辞类纂》一书。

姚鼐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主张三者不可偏废。文章兼采汉、宋之长,尤为推重司马迁、韩愈。姚鼐的散文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富于情韵,具有阴柔之美。不足是反映现实生活较少,气势规模也不够雄健。

姚鼐诗的成就不如散文。其诗风清新淡远,意味悠长。

13.《大云山房文稿》

恽敬(1757—1817),字子居,号简堂,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举人,曾任浙、赣县令,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后致力于古文,与张惠言同为“阳湖派”创始人。

《大云山房文稿》包括《初集》4卷,《二集》4卷,《言事》2卷,书末另附有《补编》1卷,共收录古文300余篇。恽敬治古文得力于韩非子、李斯,所以与法家的言论相近。思想上推崇孔、孟,宣扬“性”、“命”之说。所作《三代因革论》,认为“三代之治”有因有革,又认为“伦物之纪,名实之效,等威之辨”(即封建伦理纲常与等级制度等)永世不变。《亡妻陈孺人权厝志》,是恽敬着名的悼妻之作。文章不仅描写了妻子的勤俭劳苦、聪慧贤淑,也暴露了清朝官场的腐败黑暗,活画出“大吏”排斥异己、报复下属的凶残。

阳湖派是在吸收桐城派古文优点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文体,文章具有气派博大开阔、风格峻拔的特点。

14.《茗柯文编》

张惠言(1761—1802),原名一鸣,字皋文,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少年时代即学习通晓易经,嘉庆年间进士,后改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

《茗柯文编》5卷。其中,《初编》1卷,文章18篇,主要是赋、序。《二编》上、下2卷,收录序、传等文章。《三编》1卷,文章30篇,多数为赋、序。以上三集是作者自编。《四编》1卷,文章14篇,多为序、传,为作者外甥董士锡按作者原意编撰。书后有《补编》、《外编》。《补编》分上下2卷,《外编》也分上下2卷,多数为他人代笔撰写,由门人陈善辑录。张惠言早年的词赋学习扬雄、司马相如,后来又转学韩、欧。与同乡恽敬共治唐、宋古文,开创阳湖派。张惠言介绍作文的经验时说:“不遁于虚无,不溺于华藻,不伤于支。”(阮元《茗柯文编序》)其文章既恢宏艳丽,又温润朴健。

张惠言又是常州词派的开创者。他有感于浙派词的题材狭窄、内容枯寂,在《词选序》中提出了“比兴寄托”的主张,强调词作应该重视内容,“意内而言外”,“意在笔先”,“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低回要眇,以喻其致”。他所编的《词选》选录唐、五代、宋词共44家116首。张惠言的词写得委婉盘旋而能微言寄讽,体现出了常州词派“比兴寄托”、“意内言外”的主旨。现存词46首,数量虽然不多,但大多属佳作。

15.《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段玉裁外孙,道光年间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职,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学新风气的开创者。

《龚自珍全集》共13卷,其中正集3卷,续集4卷,补文1卷,、词各2卷,《己亥杂诗》别为1卷。龚自珍不满当时腐朽的统治和旧学术的束缚,他的文学思想“尊情”、“贵真”,反对无病呻吟。论诗主张平易近人,诗文求新求变,以表达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并精通经、史、文字之学。诗的内容多是伤时讽世,他主要着眼于社会现实、政治形势,来抒发感慨。作品想象奇特,形式丰富,风格多样,语言不拘一格。代表作有《咏史》、《己亥杂诗》、《夜坐》、《秋心三首》等。

龚自珍的散文也大多是有感而发,对时事予以评论和建议,记载了他的思想发展历程。其他类型作品也多有传世之作,如讽刺寓言小品《病梅馆记》呼唤个性解放,情真意切,发人深省;记叙文《说居庸关》、《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借景抒情,内容充实。

龚自珍的词作多为闲情逸致,成就不如诗。

16.《人境庐诗草》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光绪年间举人。曾任驻日本、英国公使馆参赞,以及驻美国旧金山和新加坡总领事。甲午战争爆发后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其间参加强学会,与康有为出资创办《时务报》,鼓吹变法。后又协助陈宝箴推行新政,创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戊戌变法失败后解职回乡。主要着作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等。

黄遵宪倡导文学应“我诗写吾口”,反对盲目模仿古人,也因此成为晚清“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黄遵宪的诗多反映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他常常将新思想熔铸于旧诗体中,其诗作形式、风格多样。由于长期出使国外,黄遵宪创作了大量描写异域风光、生活的诗篇,无形中开拓了古典诗歌的表现领域。代表作是《山歌》组诗,主要描写爱情及离别、相思,具有民间文学的风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