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未来走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文学的未来走向

按照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文学作为一个能指符号,本身没有固定的永恒所指。换言之,文学并不是一种先验的客观研究对象,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迁而被不断赋予新的面貌和姿态。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即出于此理。

文学流变至今,已经历了千蜕万变,而现代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还在进一步对文学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以及阅读方式起着革命性的作用。在新的语境下,“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重要问题又受到了重新审视和反思。勿庸置疑,消费社会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形态受到了巨大冲击。文学的意义及其规则受制于怎样的话语机制和意识形态,再次成了文学家和文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实际上,从柏拉图开始,文学存在的合法性和它作为学科的边界就不时遭到质疑。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模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所以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在19世纪初,黑格尔曾指出,艺术在工业面前无处容身,“就它的最高的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了,因此,它也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的在现实中的必需和崇高地位”。在他看来,艺术源于感觉、情绪、知觉和想象,是人类的一种非理性的产物,它用感性的形式去表现和抵达真理。科技的进步一方面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同时也使其精神生活越加贫乏,在偏重理性、理智、规则和技术的时代,艺术的命运便是走向死亡和终结。

19世纪以来,本质主义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受到了空前的动摇。尼采、德里达、巴特、弗洛姆等人都对本质主义的文学观提出了质疑。近年来,传统文学观念的解体出现了加速的趋势,向当代文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语境中,文学研究出现的新趋势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从宏大叙事向私人化写作转变;二是从价值重估转向价值重建;三是从审美诉求转向文化文本;四是从精英文学转向平民文学。

从具体文本形态来看,主要有生态文学、网络文学、文化文本、短信文学等新的文学类型。

(1)生态文学。生态学本属于环境科学或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但随着工业社会带来的全球变暖、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后果,人类不得不承担起自己的生态责任。当这种责任被文学家以文学形式具体化时,生态文学或环境文学就产生了。“生态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术语,最初是由美国学者密克尔1974年在《生存的悲剧:文学的生态学研究》中提出的,当时他采用了“文学生态学(Literacy ecology)”一词。1978年美国学者鲁克尔特发表了《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的术语。此后,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在文学领域里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学理框架。随着生态文学的逐步发展,在文学的未来景观中,它的存在可能不只是一种文学样式,更有可能是一种生存观和世界观。

(2)网络文学。电脑网络的出现给当今世界带来了巨大变化,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用“地球村”和“信息时代”对这种变化作了概括。网络在人际交流中具有自身快捷方便的优越性,在这种新的环境中,文学领域也出现了网络文学这个新种类。许多作家和评论家开始对它进行学理上的归类和研究,有关网络文学的批评、研究和争论也在发展之中。网络文学的出现,对传统的文学和文学观念造成了诸多挑战。但是,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在目前还是一个有很大争议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3)文化文本。当今,文学被当成了文化的一个分支或一个维度,文学只是其中最具有审美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就文学观念本身的流变而言,杂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文化性。传统文学的学科边界被“文化”这个更加宽泛的概念所拆解和整合。文学的这种转型与西方的符号学、文化研究的趋势有很大关系。文化文本的主要特征是文学与文化趋同。经典文学的样式往往是精英知识分子创作的具有独立个性的艺术世界,而文化文本却在文学与大众文化之间形成了共时态的对应关系。文化文本在西方有多种形态,如后殖民文学、女性文学、都市文学等,在中国则有时尚读本、文化散文等。所谓时尚读本,是指“作为一种新近形成的小说形式的命名,则是对显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生成于90年代末期的,在文学市场化时代形成的小说形式的概括与认定。”就其叙事风格而言,常常是对一种社会原生态的模拟;其美学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时尚性质,复合特征,市场策划意识,都市流行风格。文化文本的形式非常多,总体来说,呈现出多元共生、杂语喧哗的局面。所谓文化散文,是指在消费社会的文化市场引导下,个体之间的时空距离和文化差异逐渐缩小,散文从传统的个体世界的温柔之乡,转向书写大时代文化品格的文学散文,它往往用一种厚重的文化历史反思来进行当下主体人格的重建。

(4)短信文学。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促使人类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尤其是手机的大众持有量在很短时间里成倍猛增。手机普及的一个重要结果便是交流的多样性,如通话、发短信、上网等。在手机时代中,文学也开始以手机短信息的方式广泛流行。短信文学(或手机文学,“大拇指文学”)的最初形态仅仅是生活交流语言的短信化,后来逐步确立了简洁、凝练、风趣、幽默的基本话语机制,能在瞬间流传到四面八方。最初的短信文学只是一些简单明快、具有文学色彩的语句或打油诗,后来则出现了简短精练的诗歌、散文、小说等,甚至也有严肃作家介入创作和评奖。这表明,短信文学或手机文学已经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它或许能以更加成熟的形式进入到文学理论的研究中。

[原典选读]

所谓生态责任,就是人类对自然整体的责任,所谓回归自然,就是重返生态整体之中,重新确认人类在自然整体中正确的位置,恢复和重建与自然整体以及整体中的各个其他组成部分的和谐,生死与共的密切关系。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询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

生态文学家和生态文学研究者要探索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的文明和发展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犯了什么大错,才导致如此之严重,危及整个地球和所有生命的生态危机?自然与人的关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人类到底应当怎样对待自然?人类究竟应当做什么,改变些什么才能有效地缓解直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才能保证生态的持续存在和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持续生存?

生态文学及其研究的繁荣,是人类减轻和防止生态灾难的迫切需要在文学领域的必然表现,也是作家和学者对地球以及所有地球生命之命运的深深忧虑在创作和研究领域里的必然反映。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6,11,2.

奠定了生态思想之基础的就是生态文学家(利奥波德),掀起这一思潮的关键人物还是生态文学家(卡森)。生态文学研究或生态批评从20世纪70年代发端,并迅速地在90年代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

面向即将到来的21世纪,有这样两个悲喜交加的预言:下一个世纪将是“精神障碍症流行”的时代,下一个世纪将是“生态学时代”。

——鲁枢元.猞猁言说——关于文学、精神、生态的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47.

所谓“生态学”,似乎已经不再仅仅是一门专业化的学问,它已经衍化为一种观点,一种统摄了自然,社会,生命,环境,物质,文化的观点,一种崭新的,尚且有待进一步完善的世界观。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26.

由于文艺的审美特性所依存的节律形式和节律感应在文艺生态系统诸因素中无处不在,于是文艺就可以直接地同生态系统层面和诸因素发生生态关联。

人类生态系统中一切具有生命之魂和生命之形的因素,都可在文艺中建立自己的对应形式,包括那些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尚不存在的理想境界,也要把自己的姿影投射到文艺中去造成一种“虚拟实在”构成人的心理环境。

——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48.

所谓环境文学,以强化人们的环境意识为出发点,不仅揭露破坏污染环境的坏人坏事,环境观念淡薄的丑事蠢事,还大力讴歌促进环保事业蓬勃发展默默作出贡献的广大环保工作者,歌颂关心生态环境,热心环境的新人新事,新的道德风尚,同时抒写祖国壮丽山河,描绘大自然和人与大自然美妙和谐的关系,从而升华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和环境伦理道德,也是它的一项重要使命。

环境文学是中国文坛上最超前,最具前瞻性的文学,最贴近生命文学的根本。

——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325.

什么是网络文学?这是个一直在持续的争议。我觉得网络文学就是新时代的大众文学,互联网的无限延伸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大众化的自由创作空间使天地更为广阔。没有了印刷,纸张的烦琐,跳过了出版社,书商的层层限制,无数人执起了笔,一篇源自于平凡人手下的文章可以瞬间走进千家万户。

传统文学是一个大家闺秀,很有气质,很文静,但是要慢慢接近才行,而网络文学就像一个浓妆艳抹的小姐,谁都可以说说道道,网络文学吸引人的地方或许正在于此,它有更多的消闲和表达自我的成分,阅读起来非常轻松。但比起传统文学来,网络文学在艺术上还显得粗糙,随意,模式也还显得单一,它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更高要求。

网络文学使用的不仅仅是文字语言,它还有多媒体的声音语言和图像语言,不仅如此,借助一些新的硬,软件,网上文学的媒介还能发展到人的嗅觉,味觉,触觉,达成真正的审美通感,让人在电脑上体验到心跳,体温,晕眩,过敏等微妙的心理变化。

大众审美文化选择渠道的拓宽,改变了许多人的欣赏习惯,又培养了新一代“媒体族”,把文字阅读与声音,图片,动画等视听观赏结合起来,其多感觉通道的全方位接纳,远比单纯的文字阅读来得直观和过瘾,所以有专家预测,未来的文学,更多地将是作为综合性的电子艺术的组成部分或附属品而存在,如电视剧的脚本,电子游戏的说明词,多媒体艺术的文本等。

网络文学的崛起使传统的文学艺术类型划分悄然发生着变化:在这里,纪实文学与虚构文学,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抑或传统文学类型中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四分法,都已变得模糊。

在创作手段上,网络作者首先需要以机换笔,让苦役般的“码字儿”变成轻松的键盘输入,也可以运用万通笔或无线压感笔作手写输入,或是在交互式语音平台上进行语音输入。

构思方式上,传统的文学构思完全是个人化的艺术思维,即使是集体创作,其集思广益的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而网络创作则不然,它可以由首创作者设定某一文学题材框架或文体类型,让互联网上的众多网民共同就这个题目发表意见,进行群体性艺术构思,然后集中大家的艺术智慧进行创作。

在价值取向上由艺术真实向虚拟现实变迁,现实主义文学的客观现实,浪漫主义文学的情感写实,和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观真实在网络时代都趋于消解,因为网络文学只注重文本自身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真实表达。

网民们衡量网络文学的价值很少再有意义的探究和隐喻的延宕,有的只是对多媒体或超媒体感觉的全方位敞开,这时个人的兴趣和当下的感受将是选择和评价网络作品的基本尺度。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8,9,44,45,45,46,47,48,49.

20世纪的中外文学,不约而同地经历了一场由杂到纯,再由纯变杂的演变,先是由杂到纯,不仅把古老的广义的人文写作划分为文史哲的等不同方式,而且文学文体的分化也是日益细密;20世纪后期的文学则从这种文体的纯粹中突围出来,走向边界模糊的杂文学。

——蒋述卓.批评的文化之路·总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

后现代主义则认为艺术和文化的轨迹,已经从独立的作品转移到艺术家的个性上,从永恒的客体转移到短暂的过程中,艺术不再是观照的对象,而是一个行为,一个事件,这标志着艺术家感情化艺术魅力的匮乏,已经退化到直接震动感官的地步。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0.

他(詹姆逊)在演讲中前提式地区分了泛文人类学文化和日常生活文化的异同,指出文化工业的产品泛滥使得研究者必须先把对象当作文化的产物才能认识出其中的意义和本质,而现代后现代的社会事实把这些对象都转化成了“文化文本”。

——杨俊蕾.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86.

……读本意味着多元意义空间,多种信息内容,多重技艺手段。与小说比较,读本则具备了复合功能。像一只拼盘,或者说像一只百宝箱,但凡与“时尚”相关联的内容要素和艺术元素,作家都运用近乎后现代艺术的拼贴技能,加以整和式组构,从而形成多元色调多义空间的复合体——“时尚读本”。

……

……准确的市场调研,清晰的时尚内容定位,快速的写作生产,新奇形式的包装与多样化的作品推广方式,是时尚读本创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市场意识。

……

时尚读本的形式美感与意义功能,与摩天大楼,仿古建筑,精品店,步行街,超市,酒吧等都市物态风景相匹配,形成可供人观赏,把玩,休闲,怡趣的都市流行格调时尚风景,从这个意义上说,时尚读本是当今都市文化流行风格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都市流行时尚是时尚读本及时追摄描摹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形态……

……

从文学社会学角度说,时尚读本写作作为都市欲望化时尚化的符号性文本,可以成为我们研究当代都市文化心理的文献性文本,在时尚读本中,准确而及时地记录着都市时尚元素的组合与流变趋向,传递出都市文化心态,生命形式,情感欲望空间的人生信息。

……时尚读本的复合性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小说”文体的形式疆界与艺术空间,虽然时尚读本的复合特征明显留有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拼贴性,显得粗糙生硬,但它体现了当代文化多元性复合性社会背景下的文学形式的变化趋向。

——李俊国.时尚读本:当下小说创作的新型品种[M]//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0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55-59.

文化散文的高涨,是散文到达丰富深刻内涵的主要元素,以余秋雨,周涛,张承志,史铁生等人为代表的散文新流向,代表了当代散文文化反思的新高度与主体人格重建的深远指向。

在艺术品位上,他们的散文体现出来的“大品意识”,“大散文”气势,远在多年来散文柔弱,纤巧,琐碎一类平庸作品之上。

散文在他们笔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蕴涵深厚而潇洒灵动。他们以开阔的视野,凝重的思想厚度,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不拘一格的行文气势,为散文变革潮涌增添了厚重坚实的力量。

——魏天祥.九十年代文艺新变化研究[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67-68,68,68.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