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阿英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阿英

原名钱德富、钱杏邨,安徽省芜湖市人,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和近代文学史专家。青年时代的阿英,已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中。1925年五卅运动后同李克农等人兴办了一所启蒙学校——民生中学。192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四·一二”事变后,阿英逃亡到武汉担负全国总工会宣传任务,并在邓中夏的领导下,参与筹备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的工作。“八一”起义后,阿英辗转来到上海,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坚守文化阵地,勤奋苦战。阿英是革命文学运动杰出的组织者之一,是“太阳社”和“左联”的领导人之一。1935年以后,遵照党的指示,积极筹备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又同夏衍一起建立了党的电影小组,是中国共产党人正式参加电影工作的开始。抗战期间在新四军从事文艺领导工作。建国后一直从事文艺的领导工作,担任过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等职。

阿英从二十年代起就活跃在文坛上。他撰写了大量文学评论、散文、小说、剧本、杂文随笔等文艺作品。他著有小说集《义冢》(1928年),剧本《碧血花》(1930年)、《海国英雄》(1940年)、《洪宣娇》 (1941年),文艺研究论著《力的文艺》 (1933年)、《剑腥集》、 《剧艺日札》、 《小说闲谈》、《小说二谈》(1937年)等专著。他还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收藏家,存有大量的中国近代文学资料,并孜孜不倦地进行整理和研究,写出一批很有学术价值的专著,如《现代中国文学作家》(1928年)、《现代中国文学论》 (1933年)、 《抗战期间的文学》、 《晚清小说史》(1937年)、《元人杂剧史》(1954年)。阿英已出版的著述多达一百四、五十部,他编辑的许多文集对研究近代和现代文学很有参考价值。

在中国话剧的开创阶段中阿英是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之一。 《李闯王》在中国话剧艺术史上首次运用了比较繁复的场面。阿英在剖析中国观众欣赏心理时说:观众需要的是情节的悲欢离合、变化曲折,形式上要求热闹、新奇、趣味,每一剧中生旦净丑、文场武场都应有尽有,而每一故事还必须原原本本、有头有尾。而话剧对他们是很生疏、不习惯的,甚至于不能接受。因此他主张“溶合”,使这种新的艺术样式吸收“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的新营养,创出一个二者兼有的“混血儿”。因此他在创作《李闯王》时,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加进了“传奇剧”、平剧、淮戏的创作手法,如熔“话剧对白”和“平剧对白”于一炉,用多方面艺术手段,较详尽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主题,影响观众。阿英在我国的话剧引进工作中做出了许多贡献。

阿英在我国最早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元人杂剧进行了整理和研究。他将元杂剧成长的原因放在金元的社会经济关系中来考察,将元剧和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联系起来,进而比较全面地肯定了元剧的社会作用和艺术价值。他详尽而具体地分析了杂剧作品的历史背景,指出金元统治者对人民(汉人为主)的残酷统治,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严重的迫害,造成了这个时代的情感必然是悲剧的情感,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民对于艺术产生新的要求的同时,也赋予“元人杂剧以丰富的、战斗的、现实的思想内容,并促进其发展、成长”,也“赋予元曲以生命的力量”。元人杂剧体制的产生也是由其内容决定的,因而统观元曲,是现实主义的艺术,阿英在分析元曲体制的形成时,也并未忽略戏曲本身发展的规律,他以大量的材料说明,元曲的形成也是戏曲本身发展的必然。在对元曲内容的分析中,阿英指出元曲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即对外是人民与元统治者之间的民族关系的矛盾,对内是阶级矛盾关系,正是这两大矛盾,构成了元曲的整个内容和主题:赶走元人统治者,杀尽天下的贪官污吏,取消一切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即英雄民族的性格、人民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精神。此外阿英还对元曲的悲剧情感、语言、人物、结构作了比较客观、具体的分析。阿英在戏曲研究中尽管还有些错误观点,但许多论述是相当精彩的,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此它的影响比较大。

阿英在小说研究工作中的贡献是比较独特的。他在对明清、晚清文言小说作了大量的、令人信服的考证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客观、具体、合理的述评,包括《红楼梦》的研究,他都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于明清小说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