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宗教战争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1562-1594年法国发生的内战,不仅是一次宗教战争,而且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内战是两个封建贵族集团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在法国不同阶层中引起不同反应。随着法国专制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天主教已成为国教,国王,大贵族和大资产阶级仍然坚持天主教,但城市中的市民阶层和城市平民以及农村雇农等,都迫切要求宗教改革。随着路德新教,特别是卡尔文教在法国的传播,引起大封建贵族,在对待新教的态度上产生了利害冲突。法国北部和中部的大封建贵族坚持天主教,开始迫害新教徒·这一派的首领是军队统帅弗朗索瓦·介斯公爵和掌握内政大权的枢机主教洛林的查理·介斯。他们接近国王,在宫廷拥有很大权力。而法国南部的封建贵族,企图利用卡尔文教同国王的专制主义相对抗,以恢复他们从前的独立地位。他们都加入了卡尔文教派,这一教派的信徒称为“雨格诺教徒”。这一派的首领是波旁的安蒂昂、康迪亲王、那瓦尔的亨利以及海军将领加斯帕尔·德·科里尼。两个封建贵族集团的宗教划分,只是一种外衣,而实际存在着根本的利害冲突。双方的战争处于一触即发之势。1560年查理九世(1560-1574年)即位时年仅十五岁,由母后喀德林摄政。两派贵族以中央宫廷为中心展开了争权夺势的斗争。

1562年3月,介斯公爵对瓦西镇雨格诺教徒的屠杀,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线。宗教战争(史称“雨格诺战争”)继续三十多年,共发生十次大战,可分为三个阶段。1560-1572年为第一阶段。双方以把持国王夺取国家政权为核心展开了斗争,双方交战军队中,都有相当一部分雇佣军,前后交战三次,互有胜负。1570年8月签订圣热曼“和解敕令”,规定新教徒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作礼拜,可以担任国家官职,最后保留四个要塞,由他们控制。这是雨格诺教徒所取得的最大胜利。1572-1576年为第二阶段,雨格诺教徒控制国王的企图失败,打算在南部建立“国中之国”;介斯党集团开始脱离国王而独树一帜。1572年8月,雨格诺教徒的领导人齐集巴黎,准备那瓦尔王亨利的婚礼。王后及其信徒密谋全部消灭这些雨格诺信徒。8月24日凌晨,亨利·介斯以巴黎各教堂钟声为号,率领武装队伍,屠杀雨格诺教徒两千多人,包括科里尼在内,那瓦尔的亨利和康迪亲王因答应改宗天主教而免于死。24日这一天是圣巴托罗缪节,因此这次屠杀史称“圣巴托罗缪之夜”。许多外省也发生同样的屠杀事件。继圣巴托罗缪之夜以后,又发生了两次战斗。最终不得不准予新教徒在一切地方(巴黎和王宫地区除外)有信教的自由;在高等法院下有权建立自己的分院;除以前要塞外,另加八个要塞。雨格诺教徒加强要塞的防御,配备了两万人驻守,实为“国中之国”。1576-1594年为第三阶段,1576年,介斯党因国王亨利三世宣布,死后王位由那瓦尔的亨利继承。致使介斯党继承王位的计划落空,遂成立天主教联盟,以夺取王位。亨利三世巧妙地利用联盟的内部矛盾,依靠普通贵族和城市的支持,宣布自己为天主教联盟的首脑,并改称为“王家联盟”,改变了联盟的宗旨。1585年,亨利三世的兄弟安茹公爵法兰西斯病死,那瓦尔亨利正式成为王位继承人。介斯党看到大势已去,遂建立“巴黎联盟”,积极策划推翻国王。国王和亨利·介斯矛盾激化,双方发生战争。1588年12月,国王亨利三世杀死亨利·介斯。巴黎城市的天主教徒拒绝服从国王,其他北部为天主教徒控制的城市也仿照巴黎方式实行自主。法国北部陷入分裂,亨利三世离开巴黎。那瓦尔的亨利率军从南方逼近巴黎,于1589年4月与亨利三世会合,共同向巴黎进发。8月亨利三世遭刺客暗害而死。雨格诺派的领袖亨利·波旁成为合法的国王,而联盟的天主教徒和巴黎贵族不愿承认一个新教徒为国王。亨利·介斯的弟弟召募新军,继续同雨格诺教徒作战。西班牙也派军队到法国援助天主教徒。1590年,亨利四世进军巴黎,受阻。亨利为摆脱困境,不顾雨格诺教徒的反对,决心改奉天主教。1593年7月,他宣布放弃新教信仰,重新皈依天主教。1594年3月他进入巴黎,成为全国公认的国王。为了平息雨格诺教徒的愤怒并结束长期的内战,亨利四世经过一系列的磋商,终于1598年4月13日颁布南特敕令。敕令宣布天主教为法国国教,全国恢复天主教的礼拜,已没收的土地和财产归还天主教会。雨格诺教徒则获得信仰和崇拜的自由,他们有权召集自己的宗教会议,在担任国家官职上享受与天主教徒同等的权利。雨格诺派还保留一百多个堡塞,作为国王履行敕令的担保。南特敕令实际上是交战双方妥协的和约,它标志着法国内战的最后结束。由于它承认了新教的信仰自由,所以也是西欧第一个对异教宽容的法令。西班牙也于1598年5月和法国签订条约,退还干涉时期所占领的土地。由于内战的结束,一度动摇的王权在十七世纪前期又重新得以确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