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吕澂
1896年生,字秋逸,别号秋子。江苏丹阳人。著名佛学家、美学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积极传播美学思想,是近代从事美学研究并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之一。美学方面的著述主要有: 《美学概论》、《美学浅说》、《现代美学思潮》、 《西洋美术史》等。与近代许多学者一样,他的美学和艺术观点的形成,主要是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美学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德国实验美学家摩伊曼(Meumann)的影响,贯彻于他的美学著作之中。
他认为,西方美学从古代发展到现代,从研究对象到研究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古代研究美的本质,运用哲学思辨的方法;现代研究美感经验,运用科学的方法。他把科学的方法又区分为心理学的方法和非心理学的方法两种。所谓“非心理学的方法”主要指社会学的、人类学的、历史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不是研究美感,而是研究艺术的价值、起源、进化等。他认为,心理学的方法和非心理学的方法,表面看来正相反对,实际上是有关联的。心理学的方法研究美感,但不能不涉及艺术;而非心理学的方法研究艺术,也一定会涉及美感。从审美过程看,美感是孕育,艺术是结果,二者一贯到底,不能割裂,唯有把二者统一起来进行研究,才是正确的、全面的方法。
摩伊曼提出以“美的态度”为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恰好把二者统一起来。因而摩伊曼的美学学说比较完善、合理,使吕澂更为信服。吕澂认为,所谓“美的态度”第一层含义是美的辨别与鉴赏,进一步的含义则是艺术品的创造。美的态度具有直观性与静观性。直观即感性,与抽象的概念的“理论的态度”相区别;静观即超利害关系,与“实践的态度”相区别。吕澂的美学著述,主要是按照摩伊曼的基本观点所作的发挥。吕澂认为,美之为美以及艺术创作之成为可能,决定于主体的“美的态度”。 “我们用‘美的态度’鉴赏艺术品固然辨得一种艺术,用同样态度去对待人事,自然也没有什么不是艺术”。他所谓的“艺术”指的是审美活动。也就是说,由于主体具有一种“美的态度”,通过“感情移入”把“生命”外射到对象中去,因而才成为艺术的境界。他认为,艺术境界(甚至称为艺术社会)是超功利目的的,与现实社会“全不调和”。这种不调和,并不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二者可以同时并存,因为理想是可望而不可即,而艺术社会对于具有“美的态度”的人是“时时的实现了”的。很明显,他的“美的态度”说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但是,他的艺术批评又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他用西方资产阶级美学思想,反对封建主义文艺旧传统,反对创作中的因袭模仿和低级趣味,主张创新,提倡表现高尚的人格精神。
“五四”前夕,在“文学革命”运动影响下,他首先提出“美术革命”。他说: “自昔画者,非文士即画工,雅俗过当,恒人莫由知所谓美焉。近年西画东输,学校肄习,美育之说,渐渐流传。乃俗士鹜利,无微不至,徒袭西画之皮毛,一变而为流俗,以迎合庸众好色之心。……我国美术之弊,盖莫甚于今日,诚不可不亟加革命也。”他不仅提出切中时弊的问题,而且作了较深刻的理论分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