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和诗人。出生于斯特拉福城一个富裕市民家庭,二十岁到伦敦谋生,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生活。后来参加了剧团,开始了舞台和创作生活,写了三十七部戏剧,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文学、美学的主张都反映在他的戏剧和诗里。
在创作上,他是一位最有成就的作家,在思想上,他是一位充分的人文主义者。在他的戏剧和诗中所涉及的文艺美学理论问题,最有代表性的是文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艺术想象等问题。
在文艺与自然的关系上,其代表观点是“镜子”说,即文艺是自然(现实)的镜子。当然这种观点并不起于莎士比亚,达·芬奇就说过“画家是自然的镜子”。 就是说, 自然高于一切,是艺术的本源,艺术是对自然的反映。他通过剧中人的语言表明: 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再现自己演变的模型。这种一反中世纪以来认为的神高于一切的观点,是个极大的进步,也开了现实主义理论的先河。
在戏剧演出上,莎士比亚反对“过”与“不及”,就是说要遵崇自然的“常道”,接受生活常识的指导,过分或者懈怠都是违背自然之理的。可以看出,他的创作理论和表演理论都是一脉相承的,反映了人文主义尊重现实的精神。镜子说与摹仿说虽然有相似的内核,比起摹仿说,莎士比亚的镜子说有新的发展,那就是艺术不是对自然的单纯摹仿,而是一种能动性的创造,它应该创造比自然更真更美的图画。他认为真与美的统一乃是艺术永恒的生命。
另外,他强调诗人、艺术家的能动精神主要体现在丰富的想象力。莎士比亚对想象这种人的特殊心理功能是异常重视的,不只在一出戏中论述过想象的作用。他认为想象把不知名的事物用一种形式呈现出来;想象使诗人的眼睛从天上看到地下,从地下看到天上;想象可以补充我们的贫乏,想象可以把多少年代的事情挤塞在一个时辰里。莎士比亚以自己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角度议论了想象的作用,这不仅是创作技巧上的贡献,更是文艺心理学方面的重大贡献。
当然莎士比亚一生思想是有很大变化的,晚年由于英王詹姆斯一世的专横,贵族势力的高涨,加深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影响了他的创作,也影响了他的文艺思想。这时他盛年时的现实主义因素大大减弱了,就连他当年积极提倡的镜子说也染上了自然神论的色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