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卢卡契
乔治·卢卡契(GeorgLukacs,1885—1971) 匈牙利现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史家和文艺批评家。出生在布达佩斯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早在中学期间就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二十岁时以二卷本《现代戏剧发展史》获克丽丝丁娜文学奖。其后研究马克思、黑格尔,1918年加入匈牙利共产党。革命失败,流亡国外,先在德国,1933年法西斯上台,迁居莫斯科,至1945年才返回布达佩斯。流亡二十余年中,先后担任《国际文学》、 《文学评论》、 《新声》等文艺刊物的编辑和撰稿人。回国后在布达佩斯大学任教,同时为匈牙利《自由人民报》和德国《建设》杂志撰稿。1956年匈牙利事变中,他任纳吉政府文化部长,之后逃往罗马尼亚。1957年4月被允许返回,取消党籍,1969年恢复。1971年去世。
卢卡契一生著述甚丰,他的文艺观点和美学思想也比较复杂,在不同时期、不同问题上常引起争议。撮其要有:1923年他写的《历史和阶级意识》被认为有唯心主义观点和右倾机会主义倾向。1933—1938年他的《表现主义的伟大和衰亡》、 《问题在于现实主义》引起争论。1939—1940年,他在苏联《文学评论》上发表《十九世纪文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 《论艺术家和批评家》等又引起争论,涉及了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党性和人民性 如何继承遗产等问题。1949年他的《文学与民主》在匈牙利重版,又引起争论,有人说他过分欣赏资产阶级文学而蔑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匈牙利事件后,东德对卢氏进行全面批判,至1958年,在苏联和东欧各国达到高潮,这是规模最大也是最后一次批判,主要批判他的政治观点。
六十年代以后,对卢卡契的评价有了改变。在西方他很受推崇,有人说: “卢卡契在美学上的成就,是无人能与匹敌的”,有的认为: “读完卢卡契的书,将会理解他把莎士比亚、歌德、马克思、黑格尔、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置于文化的高位,是多么的重要,而不是古怪的思想”。在苏联和东欧,评价也有变化,有的说他是“具有国际威望的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史家”, “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做出了贡献”。有的则认为他只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
哲学上,卢卡契早期受新康德主义等多种思想影响,主张文学表现异己和与现实敌对的非理性心灵,对宇宙持悲观主义的看法。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他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注意结合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被认为是现代“马克思学”学派的创始人,在西方影响很大。
在美学上,他第一个证明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一个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在列宁和斯大林著作中得到发展。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对以前美学特别是黑格尔美学的扬弃和根本改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引进美学领域,第一次对美学问题作出科学解释。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劳动创造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等观点对美学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艺术的美学本质和美学价值只有在社会的历史过程中才能得到正确理解和评价。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在劳动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对美的生产的敌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保障美的生产的完满发展。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使历史认识和纯艺术认识、历史评价和美学评价汇合到一个中心点上,前无古人地解决了这一美学问题:艺术作品的完美性与美学价值的不朽性同它的历史过程的统一。
现实主义理论是他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为依据,继承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普列汉诺夫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吸取黑格尔美学的合理因素,在对艺术现象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体”、 “真实性”、 “客观性”、 “整体性”、 “不可比拟性”、 “直接性”和“表面性”、“典型性”、 “主观性”、 “倾向性”、 “党性”等一系列美学范畴,构成了他的现实主义美学体系。 “整体”指艺术是对客观现实丰富、深刻的反映,是现象与本质、个别与规律、直接性与概念等在直接印象中汇集成的自发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真实性”指艺术必须从现实中挖掘潜在的可能性,提炼为艺术真实,这种真实是一个不断运动和发展的,产生美与丑、繁荣与不幸的整体真实。 “客观性”指艺术作品必须按照生活的客观本质去掌握并再现现实。这需要作家充分发挥主观因素,逐步接近生活内在本质,将倾向性与客观性完美地结合起来。真实性和客观性是衡量一部作品的真正美学标准。 “整体性”首先指作品内容的整体性,即在向深度与广度的追求中从整体去掌握和反映特定生活的一切本质的客观规定性;其次指作品的独立性,即作品是作为生活的客观内涵的整体出现并且独立存在的。整体性是艺术反映现实真实的一个决定性条件。 “不可比拟性”指艺术作品反映生活不等同于现实生活本身。艺术可以更全面、更深刻、更真实地反映现实,达到艺术真实,因而艺术美可以高于现实美。 “直接性”和“表面性”,指艺术反映的生活必须具有以形象为媒介的生活的直接性和表面性,强调艺术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认为“典型性”是现实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美学标准。典型是本质和现象这种辩证关系在艺术上的解决,又是对社会历史过程的忠实反映。在典型里面,时代和社会的一切本质因素(具体性和规律性、持久的人性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个性和社会的普遍性)都彼此交织在一起,并且在最高发展阶段上最充分地呈现出来。强调艺术作品必须具有典型性,表现时代和社会的本质;同时又指出艺术作品不能抽象地描写被作家掌握的本质,只能作为富有艺术生动性的生活现象来描写。
他强调艺术作品中“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认为作家的主观性对艺术创作具有能动作用。提出忠于马克思主义与忠于现实相结合的创作原则。要求艺术具有“倾向性”和“党性”。认为倾向性或党性必然地、有机地从作品的内容中产生出来,是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中最深刻的内容及客观真理。恩格斯所说的倾向性与列宁所说的党性是一致的,它们是主客观的统一而不是纯主观的东西。
他的美学的显著特色,是把人道主义作为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认为“人道”是艺术的本质,因此写人是艺术的首要任务。在伟大的艺术中,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总是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现实主义艺术应当从人的本质上,从整体上描写人,表现人的本质力量,捍卫人的完整性。他还论述了民主与现实主义艺术的关系,认为人民民主是美的生产的重要保障,民主文学的必然性就是现实主义。
他阐述了艺术的社会内容和审美形式的辩证关系。认为内容是社会和历史的特定发展状态(即“世界状态”),审美主体从直观角度对它进行观察和加工。形式是艺术地复制、掌握和表现内容的手段。内容是第一性的,具体的内容决定具体的审美形式。评价艺术作品的美学标准是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广泛地、深刻地和形象地表达了某一内容的无限丰富性。同时,对艺术形式的选择也反映一定的历史内容,它们产生于一定社会和历史状态的具体规定性,表现一定的审美意识。形式美在于人类社会的理性内容同其形式的和谐,这种形式是人类关系的普遍反映和维护,以及真正的本质表现。这里可见出黑格尔的影响。
他分析了现代资产阶级艺术,认为其内容的反常和病态必然导致形式与其自身的解体,同进步的、健康的美和艺术完全绝缘。相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由于表现了新的健康的事物和为未来而斗争的无产阶级英雄群象,因而具有健康的、积极的美学特征。它们作为人类相通的形式和发展手段正在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他反对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中的长官意志、公式化、教条主义等有害倾向,对美学理论建设和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出审美假象或艺术幻觉的美学概念,认为艺术的这一特性可以使审美主体更真实、更具体、更完全地把握现实,具有政治宣传和审美教育作用。他在卷帙浩繁的美学论著中还论述了美学史、艺术史等多方面的内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