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摹仿说
关于艺术本原的一种最古老的学说,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摹仿说的一般观点都认为艺术是来源于对自然的摹仿。摹仿说的早期代表德谟克利特说: “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比德谟克利特稍后一些的柏拉图,虽然也主张摹仿说,但是他的摹仿说的最后根源不是客观现实世界,而是他所谓的理式世界——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观念世界、理性世界。这样,柏拉图就改变了摹仿说原有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性质。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否定了自己老师的唯心主义的观点,重新将摹仿说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并且进一步发展了摹仿说。他说: “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艺术都是来源于摹仿,由于摹仿的媒介和对象的不同,才有艺术的不同种类。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虽然认为艺术来源于对自然对现实的摹仿,这个“摹仿”绝不是简单地抄袭,而是再现和创造的意思。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根据这个要求,摹仿主要就是要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反映出事物的普遍性。
亚里士多德之后,摹仿说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影响极为深远,实际上为欧洲的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应当指出的是,摹仿说并不能科学地说明艺术的起源问题。摹仿说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把摹仿看作是人类的本能,而本能显然与创作冲动不是一回事;艺术也不是凭本能就能创作出来的。到十九世纪末,摹仿说逐渐衰落。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