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力量对比愈来愈有利于世界人民。社会主义、民族解放、民主、和平的社会进步潮流和科学技术进步潮流,标志着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战后世界形势的第一个重大变化,是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经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考验和锻炼。在法西斯国家行将崩溃和同盟国军队大反攻的有利国际条件下,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长期斗争,诞生了一系列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民主国家,欧洲有南斯拉夫(1945)、阿尔巴尼亚(1946)、匈牙利(1946)、捷克斯洛伐克(1946)、保加利亚(1946)、波兰(1947)、罗马尼亚(1947)、民主德国(1949),亚洲除蒙古外有越南(1945年)、朝鲜(1948)。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又进行了三年解放战争,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大成体系,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得到巩固和发展,使世界资本主义阵线垮掉了一大片。为了加强经济、政治和军事合作,同欧美帝国主义的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集团相对抗,以欧洲社会主义国家为主体(不包括南斯拉夫),先后于1949年1月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于1955年5月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华约组织”)。由于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出现了一系列事件。根据铁托建议于1947年9月成立的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在苏联共产党指使下于1948年3月作出开除南斯拉夫共产党的错误决议,情报局于1956年解散。南斯拉夫在困难的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斯大林1953年3月5日去世以后,赫鲁晓夫窃取苏联党政大权,他利用斯大林的错误,全盘否定斯大林,引起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动荡和混乱。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建设和外交路线,引起赫鲁晓夫不满,他大搞霸权主义,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对中国施加压力,致使中苏关系恶化。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阵营已不复存在,而且历史条件也没有必要重新形成一个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同样适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各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应坚持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行事。社会主义各国都在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改革之路,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具有民族特点。
战后世界形势的第二个重大变化,是第三世界的崛起。这是我们时代的头等大事。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过艰苦斗争,赢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突出的如: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宣告独立;1948年1月缅甸宣告独立;1952年埃及爆发七月革命,于1953年6月成立共和国;1954年阿尔及利亚爆发反法起义,于1962年7月宣告独立;1953年7月古巴爆发武装斗争,于1959年1月取得革命胜利。战后世界有近百个国家相继取得独立,其中亚洲、非洲就占八十多个。具有几百年历史的旧的殖民主义体系土崩瓦解了,帝国主义永远失去了稳定的后方。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和其他原有的发展中国家组成了强大的第三世界。它们由于长期遭受外国的侵略、剥削和殖民统治,经济上一般比较落后,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任务。社会主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它同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具有相似的苦难经历,面临共同的问题和任务。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七十的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已经不再是当年那种帝国主义争夺、瓜分和侵略的对象,而是成了侵略和战争的巨大障碍。
第三世界国家在斗争实践中发展壮大、加强团结,并建立了国际性的组织。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亚非会议,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二十九个亚洲、非洲国家参加。这是亚非新独立国家在没有帝国主义参加下,第一次自行召开的国际会议,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赴会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会议取得成功。亚非万隆会议发展了1954年4月中、印首创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定了著名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发表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表达了亚非国家团结起来,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决心,标志着亚非国家的觉醒和第三世界的兴起。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亚、阿富汗五国发起,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这是不结盟国家的最高级会议。不结盟国家会议作为第三世界的国际政治组织,成员国不断扩大,由首次会议的二十五个,增加到1983年第七次会议的一百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中的发展中国家在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发表《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形成了“七十七国集团”,以后增加到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发展中国家会议是第三世界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第三世界还建立了地区性国际政治组织和经济合作组织。第三世界改变了联合国仅仅是受某些大国操纵的一架表决机器的情况,使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扩张主义经常在这里受到正义的谴责。所有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进行的斗争,不结盟国家反对强权政治和集团政治的斗争,拉丁美洲国家发起的反对超级大国海洋霸权的斗争,石油输出国和其他原料生产国争取对自己的自然资源享有和行使永久主权的斗争,这一切形成了当代强大的正义潮流,大大改变了超级大国可以任意摆布世界命运的局面。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已成为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战后世界形势的第三个重大变化,是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经济多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世界帝国主义体系,德、意、日战败,英、法创伤严重,只有美国实力空前增长,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然而,战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导致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面貌已完全改观,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过程长足进展。由于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昔日的战败国日本和联邦德国迅速赶了上来,英、法经济也得到恢复和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百分比见下表: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加强在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法、联邦德国、意、比、荷、卢六国于1952年建立煤钢共同体,1958年1月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成欧洲共同体。1973年1月英、爱尔兰、丹麦三国加入,1981年1月希腊加入,1985年决定西班牙、葡萄牙加入。欧洲共同体在经济、政治、外交方面进行合作,经济国际化和区域性合作趋势的加强,提高了欧洲共同体的地区。1980年世界国民生产总额,第一位美国为二万六千三百亿美元,第二位欧洲共同体为二万四千六百亿美元,第四位日本为一亿四百亿美元。扩大后的十二国欧洲共同体将占世界贸易额的百分之四十。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国、西欧、日本三个经济中心,相互间展开激烈的竞争。世界日益走向多极化。
战后世界形势的第四个重大变化,是超级大国的出现。这是二次大战后人类历史和国际关系史上出现的一个新的现象和新的特点。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推行反革命全球战略,称王称霸,具有世界性的扩张主义野心,早已是一个超级大国。六十年代以来,苏联也走上了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形成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和争夺。两强争霸代替了多年来那种五霸七雄、列强互斗的局面,国际关系反而变得简单了。因为只有它们两家有资格打世界大战。这两个军事大国掌握尖端的军事技术和核武器,把扩张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无所不在,激烈争夺,地球上各种事端的背后几乎都有二霸插手,从而使国际形势经常处于紧张动荡的状态。它们争夺世界霸权集中表现在研制尖端军事技术,争取军事优势,进行威慑,压对方让步,从而使军备竞赛轮番升级,战争威胁日益严重。两个超级大国日益加剧的军备竞赛和激烈争夺霸权,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和造成国际紧张局势的根本原因。但是,维护和平的力量和抵制战争的因素也在不断增长和迅速加强。不但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反霸,维护和平,而且西欧和日本等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反对再打世界大战。战后人类已享受了四十年的和平。超级大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它们干予国际事务能力的下降,世界政治经济走向多极化,已是迅速发展的总趋势。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民主,世界要和平,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学习战后世界历史,可参阅王春良等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世界现代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战后历史长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的《国际形势年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