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兄轼下狱上书
为兄轼下狱上书
【原文】
臣闻困急[42]而呼天[43],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44]之微,而有危迫之恳[45],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早失怙恃[46],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47],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48],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49]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50]寡虑[51],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52]。顷年[53],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54],作为歌诗,语或轻发[55]。向者曾经臣寮[56]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57]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58],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59],不可救止。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60]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61]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62]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63]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64]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
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65]祈天请命激切陨越[66]之至。
【注释】
[42]困急:困苦急迫。
[43]呼天:呼唤苍天。
[44]草芥:路边干枯的小草,枯草的一段。比喻不足珍惜的无价值的东西。
[45]恳:恳求。
[46]怙恃:父母。
[47]惊号:惊恐号哭。
[48]愚直:愚钝直率。
[49]上章:上书。
[50]狂狷:狂狷指的是既豪放又有秩序,豪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
[51]寡虑:缺少忧虑。
[52]抑畏:谦抑敬畏。
[53]顷年:近年。
[54]托兴:借物寄托情趣。
[55]轻发:轻易表达。
[56]寮:古同“僚”,官。
[57]荷:背负。
[58]不逊:没有礼貌;骄傲;蛮横。
[59]刑辟:刑法;刑律。
[60]使谓:派人告诉我。
[61]少:年少时。
[62]龃龉:牙齿上下对不上,比喻意见不合。
[63]没:收下。
[64]粉骨:粉身碎骨,不惜生命。
[65]无任:很,非常。
[66]陨越:封建社会上书皇帝时的套语。谓犯上而表示死罪之意。
【译文】
我听说人在困苦急迫时会呼唤苍天,疾病疼痛时会呼唤父母,这是人之常情。我虽然像草芥一样微不足道,却有危急紧迫的恳求,急切地盼望天地父母哀怜我吧!
我很早就失去了父母,只有兄长苏轼一人相依为命。现在听说他犯了罪,被逮捕入狱,全家惊恐号哭,担心他遭到意想不到的惩罚。我自己想来想去,苏轼不论在家或做官,都没有大的过错。只是秉性愚钝耿直,喜好谈论古往今来的是非得失,先后多次上书议论国事,他的言论前后不完全一致。陛下英明神圣,恩德广大,不加谴责。苏轼却狂妄急躁,欠缺考虑,自认为倚仗皇帝犹如天地那样包容宽大的恩德,不收敛不警惕。近年来,担任杭州通判和密州知州期间,平时每次遇到事物便触景生情,乘兴写作诗歌,说话有时很轻率。这些作品从前曾被同僚们上交朝廷,陛下搁置起来,不予问罪。苏轼承受这种宽恕而十分感激,从此便深刻地自我悔过,不敢再写什么了。但是他的旧诗,却已经传播开了。我实在可怜他过分自信,到了愚蠢的程度,不懂得文字的轻重厉害,诗文中表现出一些不恭顺的迹象,现在虽然想改过自新,却已经触犯刑律,不可挽救了。
苏轼即将被捕的时候,派人告诉我说:“我过早衰老,体弱多病,一定会死在监牢里。死本来是必定会发生的事,但遗憾的是,我从小就抱定了有所作为的志向,而又遇到不常出现的明主,虽然当年曾跟当政者意见不合,但始终想在晚年为国家报效一点力量。现在遭到这种灾祸,虽然想改过自新,洗心革面,来侍奉圣明的君主,也无从寻找献身之路了。况且我在朝廷上最为孤立,皇帝的左右亲近肯定没有替我说话的人,只有靠你我兄弟的情分,试着向皇帝陛下乞求哀怜罢了。”我私自同情他的这种想法,经不起手足之情的推动,所以冒死替他说几句话。
从前汉朝的淳于先生犯了罪,他的小女缇萦请求被收为官家奴婢,来赎回她父亲。汉文帝因为这件事,便废除了肉刑。现在像我这样极为卑微的一点诚意,虽然万万比不上缇萦,可是陛下的聪明智慧和仁爱圣明,却远远超过了汉文帝。我想乞求罢免我担任的官爵,来赎回兄长苏轼,并不敢奢望减轻他的罪过,只要能不死在狱中,就算很幸运了。兄长苏轼所犯的罪,如果有明显的文字根据,一定不敢拒不承认,从而重新犯罪。如蒙陛下哀怜他,赦免他的死罪,放他出牢狱,那就是死而复生了,这可该怎样报答朝廷呢!我愿意和兄长苏轼洗心革面,彻底改过,粉身碎骨,报效朝廷。只要陛下命令我们,不论去做什么,我们一定竭尽全力,不惜生命!
我经不起孤危迫切、无处申诉的困苦,只得把所有诚意交给陛下。希望陛下宽恕我的狂妄,特许我的乞求。我想祈求上天,无意冒犯陛下,请明鉴。
【解析】
《为兄轼下狱上书》写于神宗元丰二年(1079)。该年八月,苏轼因文字狱牵连坐狱。苏轼在湖州做知州的时候,他写的《湖州谢上表》中有这样几句话:“皇上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后来,御史中丞李定等人用这些话来断定他诋毁变法,对朝廷不敬;他们在苏轼居杭州期间所作的大量诗文中发掘出六十多处所谓“讪上骂下”、“公为诋訾”的词句,上奏皇上,苏轼因此下狱。这就是着名的“乌台诗案”。
事件一发生,苏辙迅速作了此文呈交神宗皇帝,“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希望能赦免苏轼。文章写于性命攸关的时刻,因为苏氏兄弟情深义重,因而文章饱含真情,开头和结尾处更是强烈地表现了他那种为兄弟担心的情怀。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苏辙的代表篇目。以情感人是这篇文章的最大特色,言辞恳切之程度毫不亚于李密的《陈情表》。苏辙明白其兄是遭人忌恨诬陷下狱的,但是下令逮捕苏轼的是皇帝,这个时候给皇帝求情,绝对不可以为其兄开脱罪责,因此他既要顾兄弟之情,又要遵君臣之义,力陈其兄的“不是”,恳请皇帝饶恕苏轼的死罪,甚至愿意削职为民来替兄赎罪,实在是一篇让读者动情泪下的文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