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任:游历下诸胜记
王思任
华不注、大明湖、趵突泉,济南之三誉也。东北山渡河谒岱,如雁阵点点,距翼戢止。而华不注虎齿刺天,肥而锐,似帝青宝碧十分涂塑者。
予时侨居历山书院。幕僚程、张二君以斗酒洽之漱玉亭上,观所谓趵突泉者。昔时剑标数尺,而今仅为抽节之蒲,诸童子浴,裸亵之。王屋之气,日短一日矣!泉也!且泉之左,为于麟先生白雪楼,已别有所属,何处吊中原吾党也!楼也!
且明日引镜,眉间黄起,则既秣马矣。尽辞上官之后,披襟独往历下亭子一看。菡萏千亩,流光溯空。芦中人,谁与?若肯为我谱渔笛数弄,我不难赓桓伊也。盈盈脉脉,无以持赠,人亦谁可笑语!乃乞北门锁钥于某万户,倩睥睨为光明焉。南山危矗如佛首者,历山耶?舜所耕在濮,此何以“历”焉?戴玄趾诗送我:“平生少知已,恸哭鲍山边。”东望有青蔚起者是矣。元张养浩《龙洞记》,画凶刻险,涕中带笑者也。且寄语东南一片云,愿他日北望华不注,而逢丑父卒智在此间与?安得从泺源赊一苇,直酌华泉下也!
夫山水之理,必不可卤莽而得。济南名胜,尚称幽夥,一眺望间而欲瞭上下千百年之事,此不过望屠门而食气者,不可以饱骄人。虽然,疏笼之羽,义无反顾,而吾犹得翱翔,成礼以去,虽不满腹,亦不虚归矣。一脔全鼎,蜜无中边,其韵一也。且食肉者,何必马肝而尽哉!
泉城济南,山水胜美,而在众多名胜中,尤以趵突泉、大明湖、华不注最负盛名,故而文章开头即以突起之笔写出:“华不注、大明湖、趵突泉,济南之三誉也。”这一句对全篇具有统摄作用,既点出三者在济南山水诸胜中的地位,又为下文分写三景起了画龙点睛作用。
在文章的第一段中,主要写华不注山之美。这里曾是春秋时期晋军“三周华不注”,追逐齐军的战场。但作者撇开晋齐大战,也不直写它的美景,而是先从扫描群山写起,然后收拢目光转向华不注。只见它体势雄峻,肥硕而锐,峭峰上指,如虎牙刺天,峰峦耸翠,如颜料涂饰。这一段写群山如“渡河谒岱”,“雁陈点点”,有灵动之感,而写华不注体势色彩之美,喻写生动形象,有力度,有质感。同时,又是用众星拱月手法,以群山之多而小烘托出华不注的高大峻峭,着墨无多,而勾画了了。
文章的第二段,写漱玉亭上观泉。一泓清气,万斛珠玑的趵突泉,乃是泉城最奇最美的景观。可是在作者游观之时,它却黯然失色。往昔“剑标数尺”的泉涌奇观不见了,只剩下微弱的泉涌,仅如“抽节之蒲”,加上童子裸浴,亵污不堪。面对此状,不禁触景伤情。传说趵突泉为王屋山水脉伏流至济南喷涌而成,如今泉涌衰减,于是发出“王屋之气,日短一日”的感叹。泉的命运如此,泉侧的白雪楼,命运也同样地不幸。这座独擅胜境的楼阁,原是明代后七子主将之一李攀龙(字于麟)辞官归里后所建,作者来游之时,李攀龙早已故去,楼也“别有所属”,换了主人,故而心下凄然,不胜沧桑之感,发出“何处吊中原吾党”的悲叹。这一段明写泉、楼的今昔变化,暗寓明末国事世事,以泉之衰减、楼之易主,暗写明代气数将尽,江山行将易手,感情悲凉,旨意遥深。
第三段写大明湖之游。先以数语交代收拾行装,准备离开济南,返归故乡。古人以为眉间发黄是回乡有期的吉兆,韩愈《郾城晚饮奉赠副使马侍郎及冯李二员外》云:“城上赤云呈胜气,眉间黄色见归期。”故而说引镜自照,“眉间黄起”。在马束装之后,又一一告别上官,便独自一人去大明湖作最后的游览。只见大明湖“菡萏千亩,流光溯空”,虽然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却也是湖光花色,清美可人。此刻,忽然芦苇丛中传来悠扬的竖笛(箫)声,因而联想起伍子胥流亡途中藏身芦中故事和善吹箫曲的桓伊故事,假想芦中吹笛者如肯为吹奏渔笛数曲,当效桓伊之音,以曲赓续相和。可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虽闻芦中人笛声而杳然不见,相会无由,持赠无物,更无可同欢笑语,流连遐思之中,顿生孤寂之感。在无以慰藉的心情下,举目四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危矗如佛首”的历山(千佛山),由山的名称又想及舜耕于河南濮阳历山的故事,因而对它何以谓之历山迷惑不解。其实,传说中舜耕之历山非止一处,历史茫昧,又系传说,既非考察,也不必去细辨,而作者之所以在心中搅起一阵历史迷茫之感,乃是他心情迷惘的反映。继而又在迷茫中东望鲍山,遥想龙洞,联想起友人赠诗和张养浩游记,借以抒发世无知音,苦中为乐的情怀,孤凄不堪、悒郁难释的心境流溢于字里行间。因为行将离去,对济南山水不胜依恋,故而寄语白云,表达异日重游的心愿。可是,世事多变,能否如愿,实在渺茫,因而又陷入冥思遐想。在晋齐鞌之战中,齐师大败,逢丑父为掩护齐顷公躲开晋军追捕,便在车上和他调换座位,及至为晋军截获,又使顷公到华不注山下汲取泉水,终于使他趁机逃脱。这段历史久远的故事,说明逢丑父临危不惧,急中生智,奋不顾身地保护齐顷公,使他幸免于难。作者追述这个故事,抚今追昔,目的在于感叹明朝将亡,世无良臣,没有象逢丑父这样忠贞智勇之士,也不能使明朝君主免于危难,所以用婉曲而又沉重的笔调故意问出一句:“逢丑父卒智在此间与?”然后又渴望从趵突泉一苇远航,直至华泉酌取清泉的愿望,借以表达吊古伤今的思想情感。
文章的最后一段,以议论收结全篇。这一段有四层意思:一是说山水之理内蕴幽深,须细加思索方能理解;二是说济南名胜众多,历史绵远,仓促之间要想了解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故事,只不过是在屠宰场门前嗅一下气味而已;三是说既然行将归去,就应如出笼之鸟,义无反顾,不再逗留,况且已游三景,又依礼辞别过了,虽未尽兴满足,也不算无所收获;四是说游览之理有如《吕氏春秋》中所说的“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何况罐中之蜜,无中边之分,山水风韵之理与此相同,游三景已可知济南胜概了。最后又引《汉书·辕固传》的“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宽慰自己,说明游山玩水,择其精者而观赏之也就足以心满意足了。
这篇文章,由情生情,依景叙事,即景议论,又揉合历史传说,抚今追昔,借古喻今,打破时空限隔,纵横发挥,或比喻,或拟人,起伏跳荡,有气势,有深度,真挚深沉,质朴无华而又极富想象力、表现力,是一篇融情、景、事、理于一炉的力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