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论语·陈司败问》原文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先秦散文·论语·陈司败问》原文鉴赏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 ①陈司败:人名,或以“司败”为官名。昭公:即鲁昭公。 ②揖:作揖。巫马期:孔子学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进:走近。 ③党:偏袒。 ④取:用作“娶”。吴:当时国名。哀公时,为越所灭。 ⑤为同姓:鲁为周公之后,姬姓;吴为太伯之后,也姬姓。 ⑥吴孟子:春秋时,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为所生之国名加其本姓。鲁娶于吴,应称为吴姬。但“同姓不婚”为此才改为“吴孟子”,以示未违背“同姓不婚”的礼制。 ⑦幸:幸运。 ⑧苟:如果,假如。

【今译】 陈司败向孔子询问鲁昭公懂不懂礼,孔子回答说:“懂礼。”

孔子走出来之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让他走近自己,然后说:“我听说君子无所偏袒,难道君子竟然也有偏袒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位夫人,吴和鲁是同姓诸侯国,因为不便称她为吴姬,于是就叫她吴孟子。如果说鲁君懂得礼,那还有谁是不懂礼的人吗?”

巫马期把陈司败的话转告给孔子。孔子说:“我孔丘真幸运,如果犯了过错,别人一定知道并给指出来。”

【集评】 清·牛运震《论语随笔》:“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只发问之意便已不善,早挟一孟子之事而来者也。对词只‘知礼’二字,因是随口语,却极浑融,极园活,政自有斟在。孔子退,只是一答之后,抽身便退,早知司败不可与卒谈矣。……末三句有蹙然恻然,无限忠悱,缠绵欷歔欲绝之意,莫但作寻常认过看。”

清·于光华《论语集益》:“既不诬天下之公论,又不失在己之忠厚,‘幸’不是喜,有懔然惶惧意。”

【总案】 本文见于《论语·述而》,记述了孔子和陈司败关于鲁昭公知礼与否的讨论。史载鲁昭公曾娶吴国女子为夫人,鲁为周公之后,吴为太伯之后,都是姬姓诸侯国,鲁昭公娶于吴,事实上已违犯了周朝“同姓不婚”的礼法。孔子是以尊崇周礼而著称的,陈司败以“昭公知礼乎”来问孔子,这件事本身就给孔子出了难题。因为在孔子看来,礼是君子须臾不可离开的,他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同时他又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甚至主张“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由前者出发,昭公娶于吴无疑是非礼之举;从后者出发,孔子称昭公为“知礼”又并非违礼。逻辑的互推或许并不十分悖谬,但事实上是非已经一目了然了。所以当孔子因首鼠两端而蒙“亦党”之讥的时候,反而庆幸自己的幸运。《论语·子张》载:“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才是孔子的真正性格,也才是他的真正品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