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的一代作品分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产生于美国,后又波及到大西洋两岸,以表现战后失望迷惘为主题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美国女作家格屈露德·斯坦因*一次对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就把这句话做为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辞,使“迷惘的一代”成为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许多青年在美国政府的号召下积极参战。但事实与他们的人道主义想法大相径庭。他们只见到遍地血污,满目疮痍,进而感到自己是被欺骗了,于是他们的理想也跟着幻灭。他们亲历了战争造成的灾难,感觉到一种厌战、反战的情绪。这在他们的精神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裂痕。然而他们又苦苦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于是苦闷徬徨、灰心失望起来,不约而同地用玩世不恭的态度,表达他们反对战争,对社会和人生迷惘失望的思想情绪。这一流派是由一些思想相同或相近的文学青年,从“自我”角度出发彻底否定资产阶级传统价值观念,并用文学创作的形式表达他们厌战与反战情绪的一个流派。他们没有自己明确的文学纲领和组织,也没有发表过专门的宣言和声明。

最早表现出“迷惘的一代”文学基本特征的是帕索斯*的小说《一个人的开始——一九一七年》(1920)和《三个士兵》(1921)。随后,肯明斯*发表了长篇小说《巨大的房间》。菲茨杰拉尔德*发表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显示了“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初步阵容。1926年,海明威发表了《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显示了“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杰出成就。雷马克*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福克纳*长篇小说《士兵的报酬》(1926)与《萨托里斯》*(1929);后期的奥尔丁顿*和他的长篇《英雄之死》(1929)也是该派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二十年代是该派文学的繁荣期。三十年代以后,“迷惘的一代”作家、创作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和分化。

“迷惘的一代”文学最主要特征是表现青年一代厌战、反战的思想,以及他们的理想幻灭和对人生前途失望的迷惘情绪。

“迷惘的一代”作家创作都有各自的艺术风格。这一流派作家也借鉴意识流的方法来描写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种种不幸,挖掘主人公精神上所遭受的创伤。

“迷惘的一代”文学由于迎合了战后青年一代精神空虚的需求,初起便统治了美国文坛,形成一般不可抗拒的潮流,很快遍及大西洋两岸,被公认为是美国现代文坛“主导的先声”;其作家亦被誉为是“主导的艺术家”。“迷惘的一代”文学对西方其他流派的影响也十分明显,英国的“愤怒的青年”*文学,美国的“垮掉的一代”*文学,德国的“四七社”*等都受过“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影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