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游北山记》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常萍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1),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2),旁皆大松,曲者如盖(3),直者如幢(4),立者如人,卧着如虬(5)。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6),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蚖(7)。其上有鸟,黑如鸲鹆(8),赤冠长喙(9),俛而啄(10),磔然有声(11)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12),仅可步。系马石觜(13),相扶携而上,篁篠仰不见日(14)。如四、五里(15),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16)。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17),如蜗鼠缭绕(18),乃得出。门牖相值(19)。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20),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21),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22),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苏门四学士之一。《新城游北山记》记叙了游览北山一天一夜的见闻。着意描写北山幽邃静谧的美,创造出令人神往的清幽的艺术境界,是宋代山水记中的一篇佳作。

作者按游览过程的先后顺序结构文章。

第一段,写白日山间所见景物。先从大处落笔,拈出“深”、“幽”二字,道作者人山后的总体感受,下文紧紧围绕此二字展开。然后舍去沿途所见诸景,着重写松,连用四个比喻,“如盖”、“如幢”、“如人”、“如虬”,姿态各异,流溢出松安处自然,独傲林木的神韵。由松起始,继写松下、松间、松上景物。松下泉水在松枝的掩映下明灭起伏,如点点星辰闪烁,给深邃、蓊郁的松的世界缀上生的灵气。松间古藤婉蜒爬行,仿佛低徊着最古老浑沉的生命之曲。松上鸟儿啁啾争枝,真是一片天籁。这里,作者采取以动写静的手法,泉水的潺泼,古藤的婉蜒,托出静处的松血脉奋张的活力。泉水落井的锵然,鸟儿啄食的磔然,反衬出山的深邃幽静,这境界令人忘却尘世烦嚣,涤荡名利污垢,心境澄净空灵。接着,笔峰一转,切入北山本体,但并未直摹山形山状,而是从侧面烘托。先写登山之难,仅可步,可想山路之狭窄;系马石觜,可见山石之嶙峋;“扶携而上”,足现山势之峥嵘。透出北山幽静的原因:路险而人迹罕至。续写竹林之清,仰不见天日,耳不闻鸡鸣,静的神驰,雅的贻人,一片清幽天地,给僻静山峰萦上缕缕清韵。再写山僧之愕,宛如桃花园的隔绝人世,好象一片洁净的圣域。后写游人之惊。深山古刹,建筑奇异,山风吹过,铃声陡起,令人有恍若仙境之感。在这一段中,作者紧扣“幽”“静”二字落墨,通过写松,写竹,写人,烘托出山幽静的魂、神、韵,开拓出一片远离尘嚣污淖的净土,流露了作者的精神追求,审美情趣。

第二段,写北山秋夜。秋是四季中最深幽清远的季节,天高云淡,露清月明,为文中清幽境界更添一分浓郁气氛。仰望星空,星光闪烁,如在目前,承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再写山中清雅之物,用情景交融手法,景色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像竹低吟浅唱,变成切切不已,竹、梅、棕的挺拔,深沉,庄重,竞给人森然之感,其枝叶扶疏的优雅之态也被视作鬼魅离立突鬓之状。渲染出深山古刹秋夜静谧神秘的气氛,为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幽静意境平添一层深沉。

最后,写北山之游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及作记的原因。

本篇创造了的意境。作品紧紧围绕北山的幽静美多层次、多侧面的反复渲染,刻意烘托。选择了一系列静的物,幽的景织成如诗般空灵、幽邃、深沉的意境,寄托了作者净化心灵,超迈俗务,追求雅韵清趣,渴念心境澄澈空灵的意趣。景意互渗,景情交融、令人玩味无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