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胁顺三郎作品分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生卒】:1894—1982

【介绍】:

日本超现实主义*著名人、英国文学研究家。生于新潟县。1912年进入庆应大学财经专业。进入大学不久即对诗歌产生浓厚兴趣,广泛阅读了波特莱尔、兰坡、福楼拜、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1917年大学毕业。1922年留学英国,次年入牛津大学,学习中古英语和英国文学。在此期间,他与英国的年轻诗人密切往来,并全面地体验了因艾略特*的《荒原》*、乔伊斯*的《尤里西斯》*等作品带来的英国文坛的现代主义浪潮。1924年他在英国发表了英文诗《A Kensington Idyll》(肯辛顿田园诗)。次年又出版了题为《Spectrum》(幻)的英文诗集。1925年回国后就任母校庆应大学文学系教授。在他的身边很快集结了一群青年学生,他们的一系列活动成为以西胁为中心的新文艺思潮——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的发端。同年,他在发表《失乐园》、《恋歌》等诗的同时,相继写出了《诗的消灭》、《超自然主义诗学派》(1928)等诗论,进行了文艺改革的实践·1927年,以他为中心创刊了杂志《馥郁的火夫》,成为日本的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历史标志。他在《诗与诗论》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评论文章,使他成为日本新诗运动的精神领袖。这些文章结集后以《超现实主义诗论》(1929)为题出版。次年又有《超现实主义文学论》问世。从昭和初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他以《诗与诗论》、《文学》等杂志为据点展开了旺盛的批评活动。创作方面仅于1933年出版了一本诗集《Ambarvalia》(安巴伐里亚。古罗马神话中祭祀谷物女神的宗教祭司),收入诗作32篇。由于作者拥有的广博的西方文化知识,而且他又主张诗人必须以自己的观感创造未知世界,而不是描写、模仿自然,所以,他这一时期的诗多深奥难懂。相隔18年的战后,作者以《旅人一去不返》(1947)为开端,再次进入创作高产时期。相继问世的诗集有:《近代的寓言》(1953)、《第三神话》(1956)、《失去的时间》(1959)、《丰饶的女神》(1962)、《礼记》(1967)等。通过这些创作展开了一个作者独自的诗的世界,既带有超现实的手法特征,又溶入了东方虚无主义的审美追求,形成了哀寂空灵的自我风格。同时,他还发掘了日本的传统诗歌遗产,写出一批仿古幽默诗,如《茶色的旅行》。这些作品主要收入《第三神话》集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