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与疯狂》作品分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一译《喧嚣与骚动》。美国“迷惘的一代”*和意识流*小说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长篇代表作。写于1929年,同年10月7日由约拿生·开普和哈里生·斯密士书店出版。

《声音与疯狂》初名为《暮色》,后易现名。出自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中麦克白的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声音与疯狂,却没有任何意义。”此书的构思,福克纳原打算写成短篇小说,从孩子的角度叙述一群小孩在祖母去世的夜晚他们被打发到外面玩耍的故事。但作者又不愿使事件太简单的直线发展,就采用多角度描写,先后从班吉、昆丁、杰生、最后用第三人称口吻去讲述这个故事,于是“把同一个故事写了四遍”,成为现在规模的长篇。

小说由4个部分组成。作者分别截取4天做为这4个部分的标题。如第一部分《一九二八年四月七日》,写班吉的故事。他爱恋着姐姐凯蒂,在街上纠缠一女学生被阉割。他是这个家庭的小儿子,“又聋又哑……生下来就是个疯子。”这天,恰好是他33岁的生日。第二部分是《一九一〇年六月二日》,写了在哈佛大学学习的昆丁精神痛苦而自杀的故事。他也对妹妹凯蒂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凯蒂被骗奸生子,昆丁为她报仇未果;他好意送迷路的意大利小姑娘回家却被人误解;在凯蒂结婚的一个月后,他内心独白突然中断,标明他投河自杀了。第三部分是《一九二八年四月六日》,写讲求实利的杰生的故事。他憎凯蒂,逼走她的女儿小昆丁(为纪念自杀而死的昆丁起的名);又谋窃了凯蒂寄给小昆丁的赡养费;力主阉割了班吉。他的性格特征是贪婪自、卑琐无情、冷酷残忍。第四部分是《一九二八年四月八日》,写小昆丁偷走了杰生骗取的钱款和伪造的票据,跟一马戏演员私奔。小说通过班吉、昆丁、杰生的心理活动的展现和作者的第三人称的叙述,全面地展示了康普生家族衰亡的全过程。凯蒂的堕落代表着南方道德法规的破产。杰生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力量。作者用这一形象表达他反资本主义的倾向。这一家族中,只有黑女佣迪尔西代表着健康力量,体现着“人性的复活”。作者通过这些,为南方贵族没落唱了一曲挽歌。

小说充分采用意识流程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独白往往是回忆,回忆中又含有回忆,显得十分繁杂。人物思维不加约束地跳跃,打乱了事件发展的时空顺序和限制,事件的前后始末颠倒混乱。这样的特色,作者自己曾十分自信地做过精当的概括:“我可以象上帝一样,把这些人调来调去,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随意调度书中的人物,结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效果极好。”作者频繁更换描写角度,凯蒂母女命运的故事几乎是从班吉、昆丁、杰生三人回忆和作者第三人称叙述这4个角度讲了4遍而描写出来的,内容上互为补充。小说又展现了多种不同特征的内心世界,班吉的思维极其混乱,显然是一白痴,时间概念根本不存在;昆丁思维亦不健全,对他来说,时间就是生活的变故;而杰生的思维冷静,他的时间,带来了宗法制度的灭亡和资产阶级的新生。这就给他们意识中所反映的外部客观世界染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小说的人物是荒诞的,康普生一家三子的思维活动多不健全或不正常。其情节也是不经的,聋、哑、白痴的班吉说出的话带着深刻的思想和较严密的逻辑性,还能发出近百页的内心独白,且多引用他人之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