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镇华《沈清传》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何镇华

【作品简介】《沈清传》和《春香传》、《兴夫传》是朝鲜三大古典小说。它以朝鲜民间口头传说为基础,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人民群众与文人不断的加工与润色,形成为小说。《沈清传》可以说是一部集体创作。根据一些资料的记载,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沈清传》的成书年代。李朝正祖(1777—1800)至纯祖(1801—1834)时的文人赵秀三写的《纪异》中的《传奇叟》一文中,记录了读《沈清传》的事实。其次,在李朝另一文人李裕元(1814—1888)的《林下笔记》中,有他观看唱剧(朝鲜民族古典歌剧)《沈清传》后写的观剧;还有在19世纪朝鲜现实主义作家、杰出的唱剧演员申在孝(1812—1884)的主要作品《鼓伴唱剧(朝鲜民族传统唱剧的一种)六场》中,除《春香传》、《兴夫传》、《兔子传》等外,还包括《沈清传》在内。根据以上文献资料,可以推定《沈清传》的成书年代不迟于18世纪。《沈清传》问世以来,由于它感人的思想内容,具有魅力的艺术手法,在朝鲜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沈清传》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有国文本(即朝鲜文本)、汉文本、唱剧本和手抄本等。特别是在1945年后,除再版了原著外,还先后将它改编为现代朝鲜语小说、话剧、电影和舞剧,《沈清传》在朝鲜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小说的主人公沈清,这样一个美丽、纯朴、勤劳、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妇女形象,已经深深印在人民群众的脑海之中,朝鲜人民把现实生活中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妇女称为“我们的沈清”,可见《沈清传》是非常深入人心的。《沈清传》作为朝鲜三大古典小说之一,在朝鲜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朝鲜艺术家们50年代就来中国访问演出过唱剧《沈清传》,受到中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内容提要】黄州桃花村有一个盲人,名叫沈学奎。他家境贫寒,妻子郭氏很勤劳,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可是他们膝下空虚,年近40尚无子女,沈学奎便劝妻子求神拜佛,郭氏便与丈夫去名山古刹虔诚参拜。甲子年三月初八,郭氏做了一个很神奇的梦,梦见天地明朗,五色彩云缭绕天空,一仙人玉女,身披彩衣,腰缠玉佩,手捧桂花,飘然而来,停在郭氏面前一拜再拜;不久便扑在郭氏怀中,从这天起郭氏便有了胎气,十个月之后郭氏生下一女,取名为“沈清”。可是生下女儿不久,郭氏便得了产后风,离开了人世。可怜的沈清从小就靠盲父抱着她,到有孩子的妇女家中乞求一点奶喝。就这样靠着邻里好心人的帮助,沈清长到了六七岁。从这时起沈清便拉着双目失明的父亲的手,在前面引路,沿街乞讨。沈清到了11岁时向父亲提出:父亲双目失明加上年老,外出容易跌倒摔伤,还容易得病,最好是在家里等着她去讨饭回来后给父亲吃。沈学奎开始不答应,沈清再三请求,父亲只好答应了女儿的要求。沈清从11岁到15岁,4年如一日独自讨饭奉养父亲。一天沈清回来得晚了一些,沈学奎心中焦急,拄着手杖去迎女儿,不料脚踩在冰上一滑,掉进了路旁的水沟里,被路过的梦云寺僧人救起。那僧人告诉沈学奎说:“我们寺院佛爷很有灵验,有求必应,如果敬施300石供养米,赤诚祈祷,你也会睁眼看到万物,将会成为完人。”

沈学奎听信了梦云寺僧人的花言巧语,在化缘簿上写下了沈学奎捐献300石供养米的字样。等到僧人走后,沈学奎又后悔了,家里如此贫穷,到哪里去寻300石米呢?于是终日愁眉不展,长吁短叹。沈清看见父亲这等模样便一再询问,沈学奎不得不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女儿,沈清听了父亲的诉说后向父亲说:“如果后悔,就不是赤诚。父亲失明的双目要想真的重见光明,就要千方百计准备300石米。”

一天,邻居贵德妈来到沈家,对沈清说不知是一些什么人,要买一个15岁的姑娘。沈清打听到原来是南京的商人要买一个15岁的姑娘,去祭祀临堂水,以便安全渡海经商。沈清想自己正好是15岁,便找到南京商人表示愿意出卖自身,以换取300石供养米求得父亲双目复明。沈清卖身之后一直瞒着父亲,与父亲离别之前,含泪为父亲整理好一年四季的衣服,并准备好了父亲吃的饭菜。

阴历十五那天,沈清坐上了南京商人的那艘船。沧海茫茫,波涛滚滚,驶到了临堂水这个地方,商人们命船工准备好祭品,并催促沈清赶快投海。这时沈清高高地站在船头,双手合掌,仰头向天祷告说:“老天啊,祈求您,沈清一死毫不悲伤,为解去我失明的父亲的终生怨恨,方有今日之死,请皇天大发慈悲,让我父亲那双眼睛重见天地光明吧!”

说罢,沈清走到船头,“扑通”一声跳进海中。

沈清的孝行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命四海龙王将沈清变成莲花送至皇宫之中。那时,正值皇后新丧,天子便册封沈清为皇后。

沈清虽然当了皇后,却时刻思念着双目失明的父亲,便奏请天子设全国盲人宴。在盲人宴上父女重逢,沈清呼喊着父亲,沈学奎双眼顿时睁开,天地日月大放光明。

【作品鉴赏】《沈清传》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朝鲜古典小说。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沈清对父亲的孝行体现了贫苦人民亲子之间真挚的骨肉之情。首先沈清父女之间的骨肉之情是在李朝封建统治下贫困悲惨的生活处境中形成的。沈清的家境是“瓢碗、连枷都卖了,也买不来几粒粮食。卖箱卖柜也买不来几升米。卖了房子,又到何处去避风雨。”郭氏生下沈清7天就离开了人世,沈学奎只得抱着沈清向邻里讨奶;沈清六七岁时就拉着盲父的手,走在前面引路,四处乞讨。沈清11岁时,就独自讨饭奉养父亲,父女俩可以说是相依为命。沈清去讨饭时,“上身穿着破衣服,下身穿的是土布裤子,头上戴着没边的防寒帽,低低地挡着前额,光着脚,穿着没后跟的鞋,手里拿着破瓢”。为了使盲父复明,沈清不得不卖身,作为活祭品投身于临堂水中,她对父亲的孝顺可以说达到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程度,这种亲子之间的骨肉之情是纯真可贵的,反映了在贫困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感情。

在面临崩溃的李朝封建统治的残酷压榨之下,在贫困与饥饿中挣扎的何止沈清一家。沈清一家的处境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群众的悲惨处境。正因为这种共同的生活处境,桃花村的人们对沈清一家总是寄与深切的同情和多方面的关怀。当沈清的父亲抱着沈清去向邻里的妇女讨奶时,妇女们毫不迟疑地将喂给自己儿女的奶喂给沈清吃,并实心实意地向沈清的父亲说:“不要怕难为情,明天你也把她抱来,后天你也抱来,还能饿着她吗?!”沈清去要饭时,他们虽然自己也食不果腹,但是毫不吝啬地把饭菜倒在沈清的碗里,还让沈清到屋里去暖暖身子。当沈清卖身给南京商人时,桃花村的男女老少都顿足捶胸,号啕大哭。沈清投身于临堂水之后,桃花村的人们还为沈清立了一个碑。这一切都体现了劳动人民患难与共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反映了他们之间的互助互爱的真诚关系。

沈学奎受梦云寺化缘僧花言巧语的欺骗,在化缘簿上写下献供养米300石,沈清为献佛供毅然卖身给南京商人,揭露了佛教的伪善、欺骗和寺院、商人对人民的掠夺本性。

沈清卖身投身于临堂水的悲剧,是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深刻的批判。当沈清被南京商人拉走,与父亲生离死别的时候,沈学奎痛斥道:“你们这些家伙,做买卖做你们的去,买了人去当祭品,这在什么地方见过?……米,我也不要,钱,我也不贪,睁眼醒目,我也不盼!你们这些狼心狗肺的家伙杀了我吧。我要是死了,你们这些家伙就会平安无事了吗?该死的强盗,杀了人,还有那大典通编之法呢!”这不仅是对夺去自己女儿的恶势力的反抗,也是对当时社会的愤怒控诉。

沈清投身临堂水后复生,当了皇后,父女重逢时,在沈清的呼唤下沈学奎睁开了眼睛。这些情节表达了人民追求光明与幸福的热切愿望,反映了人民对美好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心。

《沈清传》还通过南京商人的贸易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朝封建末期的商品交易和货币经济成长等社会经济的新动向。

在艺术特色方面,《沈清传》首先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非常成功的。它塑造了沈清这样一个美丽、纯朴、勤劳,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自幼丧母,靠吃盲父讨来的奶长大,为了盲父从11岁起就“一年四季不断地讨饭,逐渐长大后做工赚一些钱奉养父亲”,为了使盲父复明,当她毅然决定卖身时对船商说:“我父亲双目失明,不辨天地,成为平生怨恨,祷告上天,梦云寺化缘僧说是在老佛之前施奉供米300石,便可睁开双眼,重见天地光明。家境赤贫,实无周旋之路,我要出卖自身,……你们就买了我如何?……”当她卖身后想的是:“我死了,春夏秋冬父亲的衣服,有谁来缝补浆洗呢?”她还为父亲整理好一年四季的衣服。当她要与父亲最后离别赴临堂水时,还含着泪为父亲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为父亲夹菜,劝父亲多吃一些。甚至在投身临堂水时,还高高地站在船头,双手合掌,仰头向天,祷告说:“老天啊,祈求您,沈清一死不觉丝毫悲伤,为解去我失明父亲的终生怨恨,方有今日之一死。请皇天大发慈悲,让我父亲那双眼睛在不久的明天重见天地光明吧!”小说紧紧围绕着沈清对父亲的孝行这一主线,从环境、场面、心理活动集中而又细致地塑造了沈清的形象,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沈清传》从整体上来说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从主人公沈清出生起至卖身投入临堂水止,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为主;例如沈清一家的悲惨境遇,沈清讨饭奉养父亲,沈清为使盲父复明卖身等情节,都现实地反映了当时李朝封建社会的本质;而从沈清复生起到与父亲重逢止,主要倾向是浪漫主义的。例如沈清投入临堂水后在龙宫受到款待,变成莲花再度回到人间,沈清当了皇后使沈学奎的眼睛复明等情节,和不合理的现实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生动地体现了人民对幸福未来的强烈愿望。然而即使是以现实主义手法为主的前半部分,也运用了幻想手法,如沈清的母亲得梦怀胎等情节。

《沈清传》在结构上的第一个特点是:从悲剧开始,以喜剧结束(大团圆的结局)。假如说从沈清出生起到沈清投身临堂水是悲剧,那么沈清再度回到人间,当了皇后,与父亲重逢,并使盲父复明则是喜剧。第二个特点是:从悲剧转为喜剧是通过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不断交替实现的。沈学奎夫妇没有子女虽然是一种不幸,但是这种不幸由于生下了沈清,为喜悦所代替。然而,沈清的母亲生下沈清才7天就离开了人世,喜悦又被不幸所代替。在这种不幸之中,沈学奎父女得到了村里人的深切同情与关怀,这又是幸运的事情,可是却又在这种幸运之中,沈学奎外出迎接讨饭归来的沈清时,落入水中差一点淹死,但幸而又被梦云寺化缘僧救起,带来了献供养米300石便可睁眼的希望,却又因此招致了沈清卖身投入临堂水的悲剧,最后又为父女重逢、沈学奎双目复明的大团圆的结局所代替。《沈清传》就是这样通过悲喜剧的不断交替,步步深入地揭示出沈清父女的命运,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时而为沈清父女的不幸命运而担心,时而又为沈清父女的幸运而喜悦,颇有感染读者的艺术魅力。

《沈清传》在结构上虽然颇为引人入胜,但是还没有完全摆脱中世纪小说的框框,在语言、文体和事件的展开和解决方式等方面,中世纪的框框也较多。同时在描写环境时过多的铺陈,某些典故的运用游离于故事和人物性格之外,给人以不协调的感觉,这些都是《沈清传》的不足之处。

尽管《沈清传》在思想和艺术方面有这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但它以所达到的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不愧为朝鲜古典小说中的成功之作,至今仍受到广大朝鲜人民的热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