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中》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柴华

顾工

阳光透过刺猬似的马尾松,在地上印下斑斓的图案。许多金色的松枝,象是脱落下来的发簪,在地上铺了厚厚的带有弹性的一层。枣红色的、桑椹色的松果,也在到处滚落。啊!这里是多么幽深,这里是多么静悄,只有隐隐的“哗哗”声,这是远处山泉的低语,还是风和松枝在一起发出的轻笑?……

这时,忽然传来一串铜铃的声响,是喇嘛寺在作晚祷吗?是有一位虔诚拜佛的人从此路过吗?不啊!在密密相挨的树干与树干之间,绕出了一行长长的马队,马头上飘着红色的丝穗,马颈上挂着彩色的石珠,马背上放着牛皮缝成的米袋……

我用汉语热烈地招呼:

“老乡,你们干什么?”

两个率领马队的青年用藏语欢快地回答:

“我们给玛米送军粮……”

过了很久很久,这送军粮的话语,这送军粮的铃声,还在密林中萦绕、萦绕,比山泉的低语更深长,比风和松枝的轻笑更动人……

以古典诗歌意境表现现代生活内容,是这篇散文诗的突出特点。唐代大诗人王维有《鹿柴》一诗,抄录在此,以资比较: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反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两诗都写出了密林深处的幽静,并且都描绘出阳光透过林间空隙,投射到地面的美丽图画;但王维在于表现禅机般的静趣,而顾工却推出军民团结、民族友爱的时代主题,两个作品的思想内涵迥然有别。

作为一位现代诗人,顾工创作这篇散文诗显然借鉴了古典诗歌的意境。特别是第一段中对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描绘,不仅酷似王维的《鹿柴》,而且那种反衬手法也让人联想到诸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等古典诗歌名句。但是从全篇来看,顾工此作又有独步之处。第二段以下写到马队的出现和一个对话场景,诗篇的意境就发生了从幽静到热烈的暗转。如果说初闻“一串铜铃的声响”还是第一段意境的延伸,那么一当马队出现,“马头上飘着红色的丝穗,马颈上挂着彩色的石珠,马背上放着牛皮缝成的米袋……”这一系列视觉形象在幽深的密林中显得何等耀眼夺目!而两句对话,一方是“热烈地招呼”,一方是“欢快地回答”,这听觉形象又给幽深的密林平添多少生气!最后一段写马队过去之后的情景,虽然“过了很久很久”,但是“送军粮的话语”和“送军粮的铃声”依然“在密林中萦绕、萦绕”,音犹在耳,“更悠长”、“更动人”。篇的意境于此复归幽静,却更令人神往心驰。这种富于变化的意境转换,是前引古典作品里所没有的,应属顾工的新创。

从以上分析也可看出这篇散文诗布局的精巧。它是在富有层次感的描述中推进诗情的。第一段由视觉形象写到听觉形象,在幽静的意境中表现抒情主体的无限感叹;第二段又从听觉形象引出视觉形象,显示抒情主体由疑惑到惊异的情思变化;接下去的对话场景不仅使诗篇意境显示最热烈的韵味,而且含蓄地表现抒情主体由惊异到惊喜的情思转换;最后一段写的是“话语”和“铃声”,表现的却是抒情主体对军民情、民族爱的深长回味。诗篇情景层递演进,主体情思相应深化,最终完成了富有时代感的重大主题。这种变化中达致的严谨,体现出结构艺术的完美。

总之,《密林中》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情思美,从艺术表现到思想内蕴都值得称道,确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