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为什么输给了曹操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袁绍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重要人物。用戏剧创作的观点来看,他似乎就是为了衬托曹操的形象才出场的。其实不是,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袁绍,而且他的最后失败真也成就了曹操。这也就应了那句话,生活本身比艺术更真实、更生动、更鲜活、更具魅力。

袁绍,字本初,出身虽然是名门,但是他的起点并不高。他出场时跟曹操差不多,两个人都是何进大将军手下的校尉,两个人的级别也差不多,关系也处得不错。大树底下好乘凉啊,如果何进大将军后来不出事儿,大将军的位置一直坐着,他们二位或许能够稳稳当当地在朝廷里当着国家公务员,一路安稳地升迁。当然了,或许他们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出息。但是,何进大将军突然死了,董卓先生进京了,取代了何进的位置。这二位就都没有了靠山,一切都得从新谋划。可是,新领导毕竟不是老领导了,董卓认得你袁绍是老几啊?有一次,董老板召集会议,跟袁绍还吵了起来,董卓气得当场就要拔宝剑,想杀了袁绍,幸亏给别人拦下了。上下级关系相处到这种紧张的份儿上,袁绍还能干下去吗?袁绍肯定寻思:“算了,我快跑吧。”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袁绍当时仓皇的表情,匆匆忙忙逃出来了,他或许还找曹操商量了一下呢:“算了,哥们儿,何老板没了,也没人心疼咱们了,这个新来的董老板根本就不待见咱们啊,咱们各奔东西吧,咱们各自谋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吧,山不转水转,咱们总有见面的时候。”于是,二人分手之后便各人做起了各人的买卖。

一开始,袁绍的生意做得比曹操的大。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行动,算得上一次民间资产的股份化,袁绍当了大股东,那真是声势浩大啊。可是这次买卖没成功,真算得上是赔了个精光,几乎卖了桌子卖板凳。这里有一个问题要引起读者注意,这次的股份化公司的破产,有人赔了血本,比如孙坚;有人只是赔了点儿本钱,但还不至于赔得提不上裤子了,比如曹操。但是,袁绍却没有受多大损失,他几乎是全身而退,这里边应该看出袁绍的精明。为什么别人赔得一塌糊涂,他竟然全须全尾地撤了股份呢?而且是在高点上抛出了手中的股票,或者说袁绍是运气好?

经过这次买卖之后,袁绍很快就发展起来了。短短几年的时间,袁绍抢占市场,成了一个发了横财的大人物,那一阵子也真是顺利得很,财大气粗,人才济济,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用句现代的经济语言来评价,他应该成为当时国家富豪排行榜的首位。而这个时候的曹操干什么呢?他也就是重新调整了之后,刚刚重新在山东起步,正在民间非法集资呢,筹划新的公司企业。

读书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袁绍如果一鼓作气,干得再好些,再猛些,手伸得再长点儿,再快点儿,先行一步把汉献帝接到身边来,自己先弄一个袁丞相当当,大概也就没有曹操什么戏唱了。三国的历史局面恐怕就得改写,可是历史偏偏没有选择袁绍。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袁绍也算个家大业大的主儿啊,董卓死后,老袁已经逐渐成了北方第一大财团,企业资金雄厚,财力、物力强大,各种人才风云际会,高级知识分子成堆。你说吧,老袁还愁什么呢?他什么都有了。如果他的企业再次挂牌上市,那股价还不得一路扬升啊。股民们还不得打破脑袋半夜三更不睡觉,排着队挤着抢着买袁氏公司的股票啊。可袁绍就偏偏不成事,输给了比他势力小得多的曹操。官渡一战,袁绍的企业彻底算是破产了。看起来,多么大的企业,不论你业绩曾经多么辉煌,也是说垮就垮啊。一阵风的事儿,你就脑袋朝着墙,使劲儿哭去吧。

市场从来都是风云变幻,昨天是名牌,今天或许就得一角钱一堆处理了。今天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明天就可能是滞销货了。想起十年前或二十年前在电视上做广告的那些营养品,真是铺天盖地,现在谁还知道几个呢?袁绍的企业真要是上市啊,很快也就成了一只垃圾股,您如果真买了袁绍的股票,您现在平仓割肉都来不及了,不定得多少股民哭着喊着跳楼上吊呢。于是,有明白人讲,企业昨天成功的经验,可能就是今天发展的陷阱。

由此说,袁绍的最终失败,这其中教训多多,我们得一样一样地分析。

第一,公司干部队伍内耗,制约了集团的发展。这是袁氏公司破产的第一个原因。按说袁绍手下谋士成群结队,都挤成人疙瘩了。田丰、沮授、审配之流,哪个也不是白给的啊。可以说知识分子成堆,什么样的人才没有啊,什么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海归啊,一准儿跟厕所里的苍蝇似的,嗡嗡的一片。可是鸡多不下蛋,这句话用在袁绍这里,再恰当不过了。窝里哄,是袁绍失败的第一要素。这里边就有了一个教训,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似乎不能扎堆儿,扎堆儿就内讧,就掐架。外国是不是这样?谈歌不知道,可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就爱犯这样的毛病。田丰、审配、沮授、许攸,等等这些人,哪一个都是才华出众,智力过人,脑筋活泛,计谋多端,眼珠子一转就是一个鬼主意啊,眉头一皱就是一个新创意啊。可他们就是天天闹不团结,今天你整我,明天我整你,互相陷害,互为地狱。不仅把田丰给害到监狱里去了,还把本来对袁绍忠心耿耿的许攸给赶到曹操那里去投降了。一句话,这些人都显摆自己能力强,能耐大。是啊,这些人个个都是龙,扎了堆儿就是一群毛毛虫。谈歌估计他们连一个正常的例会都开不成,还不得吵成一个疙瘩啊。如何使用知识分子,如何调整知识分子的队伍结构,袁绍在这两个问题上都没有弄好。更倒霉的,袁绍还是一个软耳朵,今天听了张三的,就认为张三有理;明天听了李四的,就认为李四有理。这样的领导怎么能当好呢?手下的干部们又怎么能够团结呢?内耗使得袁氏集团不得不进行高成本运转,就是遇到屁大一件事情,讨论半年也不一定能讨论出个结果来。这样的企业,还谈什么利润,还谈什么发展呢?除非太阳从西边钻出来了。

第二,家属干政,扰乱了集团的正常运转。这是袁氏公司破产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袁绍吃亏后来吃在了孩子身上,他这几个儿子都一个赛一个地不争气。对一些腰缠万贯的大老板的孩子们如何看待,后来人有一个观点,说,袁绍的孩子们要么都像孙权那样(曹操似乎这样比喻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豪情壮志冲天,力挽狂澜如山,事事过问,从不懈怠,不睡懒觉,不打麻将,不进舞厅,不包二奶,总之一句话,不正经的事儿一律不干,肯定也能干成一番事业,至少也能守住家业。要么像刘禅那样,索性窝窝囊囊,皇宫里一猫,吃喝玩乐,唱歌跳舞,昏天黑地,醉生梦死,不知日月,什么事儿都找诸葛亮、姜维之流当家作主,你找他汇报工作,他一定会不耐烦地摆手:“行了,行了,你们就看着办去吧,甭问我,我正打麻将呢,手气正好着呢,我这儿正一条龙着呢。”自己落一个大松心,因为有明白人当家啊,也坏不了事。就怕袁家这些孩子们,说窝囊吧,他还能干点事儿;说干事儿吧,能力的确不怎么样,一个比一个赛着不着调,一个比一个赛着自。袁绍刚刚死了,这几个孩子开始争夺家产,停尸不顾,束甲相攻,热火朝天地争夺领导权。抢吧,老爷子死得突然,也没留遗嘱,也没有请律师,家产都没主儿呢,谁抢着算谁的了。天啊,明白人读到这里,真是泄气,袁家少爷们啊,你们还争什么抢什么啊?那是你们的吗?人家曹老板都打到家门口来了。写到这里,想起了河北省某地一个本来经济效益很好的酒业集团,是一家挂牌比较早的股份制企业。董事长占百分之六十几的股份,董事长在世时,企业蒸蒸日上,还挂了许多诸如明星企业、金牌企业之类的闪光字号。可是好景不长,人有旦夕祸福,董事长突发心脏病去世了,追悼会还没有开呢,他的几个儿子和女儿就开始抢夺家产了,董事长的前妻和现妻也卷了进来,这一场争斗,耗时两年多时间,一家子各自请各自的律师,上法庭,打官司,找报社,发消息,争争吵吵,几近大打出手。好容易案子结了,可企业的效益雪崩一般滑坡了。最终,这家酒业集团算是彻底破产了。局外人心疼得直叹气,知情人说,董事长在世时,就没有处理好这家里的问题,几个儿子早就各怀心事,伺机而动呢。他们只顾争各自的利益,而企业的利益他们根本不管。这时候全国的酒业已经重新组合,重新洗牌。待他们弄清了各自的私事儿,他们的企业早已经被市场淘汰出局了。

第三,袁绍作为一家大企业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素质低,能力差。他实在不能胜任,这是袁氏企业破产的另一个关键的原因。有读者说,袁绍太笨太蠢,根本就不是曹操的对手。这话值得分析,我们得说,即使袁绍再笨蛋,再弱智,再窝囊废,他可也是逐渐把自己的地盘做大的啊。这里边国家没有投资一分钱,外商也没有合作意向,老袁也没向银行按揭贷款,偌大的产业可都是袁老板自己埋头苦干、自力更生、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这么大的产业在短短几年之内迅速发展起来,你们以为是吹肥皂泡呢?容易吗?不容易。谈歌感觉,后来的袁绍是在操作上出现问题了,他只知道大权独揽,却不知道他根本驾驭不了这样大的一个摊子,也不是说他根本当不了这一个大企业的董事长,而是他实在当不了这一个企业的总经理。他也没能像刘备那样精明,自己当一个董事长,再高薪雇佣一个诸葛亮那样聪明能干的总经理,又省心,又放心,又见效益。袁绍不喜欢找总经理,他不喜欢让别人替他当家,什么事情他都要自己做主,这样一来,他只能把这个国家甲级企业搞垮拉倒。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少,你给他一个十几个人的班组,他干得挺好,各方面都能满意。你再给一个几百人的车间,他也能对付下来。可是你真给他一个上千人或者上万人的大厂子,他就未必玩得转。或者说,他创业时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真到了守业的时候,或者说,到了不能吃老本,得立新功,需要继续革命的时候,他就真拉稀了。所以,就一个领导人而言,他个人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都有着事关重大的意义。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袁绍把他的企业交给田丰这些谋士中的任何一个人,全面主持工作,全面负责企业的成本利润,那么,袁绍就不可能有官渡之役的惨败。

再讲一个当代的例子,北方某地一家著名的石油化工公司,“文革”后期已经成为一个瀕临破产的企业,后来公司调整了领导班子,重新选上了一个老总,姑且叫他袁二绍吧。为什么选袁二绍,因为袁二绍极力主张实行承包责任制。于是,上级领导下定决心,让袁二绍搞承包制,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壮大,经营承包责任制开展得有声有色,几近可能成为一个北方特大工业集团。形势发展着,公司的主要领导人的素质,也就是袁二绍的个人素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考验。他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跟不上了,他渐渐变得有些吃力。上级领导几次动议要撤换掉他,可是袁二绍坚持不肯从主要领导岗位上下来,还几次越级向高层告状,说班子里有人想整他。主管上级部门大概碍于他是这家公司扭亏为盈的创始人,不好意思硬性换班子,只好先这么维持着。就在这种投鼠忌器的尴尬局面下,这个公司的经济效益飞快地滑坡,终于破产了,袁二绍也只好下台了。这个例子几乎与袁绍的失败有着相同的道理,主要领导人的素质低下,必然会拖垮一个本来有可能成功的集团。

客观地说,官渡这一战,对于曹袁两个大地主阶级的军事集团,都显得意义非比寻常。可以说,这一战的胜负关系到各自集团今后的发展空间。这里边各自的优劣,曹操非常清楚,而袁绍就未必清楚。这一战对于曹操来讲,是不可避免的,他的心里应该是小心谨慎的,在自己还没有壮大之前,是没有必要与实力派袁绍翻脸的,至少不是时候。可是袁绍气势汹汹地向他动武了,要与他争夺市场占有率。曹操是有些仓促上阵的,而袁绍却不同,他完全可以不打一仗,也没有必要对曹操发难。在军事上,他已经失去了很好的机会,如果在曹操刚刚挟持汉献帝到洛阳的时候,曹操还立足未稳,袁绍完全可以带兵出击,那时的曹操根本就没有招架之力,而袁绍没有。有人读三国读到此处,深感袁绍的内部智囊团出了问题。这样的参谋班子,是应该全部撤换掉的。想想看,一个参谋班子,不把当前的大敌当回事儿,自顾自闹意气,泄私愤,这已经超出了自由主义的范畴,这得误多大事儿啊。可是事情有另一方面,即使全部撤掉了袁绍的智囊团,那袁绍也一定会归于失败为什么?因为还有我们上边分析的三条原因中的另外两条。

这一仗,因为有了我们以上分析的三条原因,袁绍一出场就已经失了。当然,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是有的,有评论家多次提到曹操火烧乌巢,断了袁绍的粮道,使得袁老板极为被动,这似乎是官渡之战的转折点。其实,就是曹操没有这一次闪电突袭,没有放火烧掉袁绍的粮草,袁绍失败也是早晚的事情。他的干部队伍在内耗,他的儿子们在内耗,这种窝里斗是一种高成本的负利润、非正常的运转,拖垮了袁绍。

我们现在常常听说有这样的企业,技术人才济济,管理人才多多,可是最后企业里你争我斗,互相掣肘,就看着企业滑坡吧。不要说这是国有企业的通病,就是私人企业,外资企业,这种毛病也都是存在的,老板们真是要注意哟!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老板们在人事问题上也应该建立起相应的预警机制。否则,问题成了堆,一根稻草压死骆马它的事情就不奇怪了。

鸡多不下蛋,这是老百姓常说的一个俗理,可也真往往一语中的。这里边就有了一个董事长和总经理的领导能力的说法了。如果第一长官能够摆平这些事,企业并不会受多大伤害。可是反过来,这企业非垮不可,因为人们的心思完全不在工作上,就是你争我斗。这企业非完不可啊,不完才真是见鬼了。

袁绍的失败,带给后人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官渡之战给我们的思考,不仅是军事上的,还有经济上的以及人事上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