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九歌·少司命》赏析解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楚辞·九歌·少司命

屈原

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至兮水扬波。与女沐兮咸池,唏女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迎神的群巫齐唱:

秋天的泽兰啊细嫩香草,密密又麻麻啊阶前环绕。翠绿的叶子啊洁白小花,浓郁的芳香啊沁人肺腑。人人都有啊好的配偶,你又为谁啊牵挂追求?

迎神的女巫独唱:

秋天的兰草啊青翠茂盛,嫩绿的叶子啊紫色根茎。满堂上都是啊迎神美人,她唯独对我啊凝眸传情。进来没有说话啊出门也不告辞,乘着旋风高飞啊以云为旗。人世间的悲愁啊莫过于生生别离的忧伤,人世间的快乐啊莫过于相遇知音的惊喜。

迎神的群巫齐唱:

荷叶为衣啊蕙草为带,您来去匆匆啊车轻马快。日暮时歇息啊天宫郊外,此刻在云端啊把谁等待?

饰为少司命的主巫独唱:

想与你同游啊九天银河,有风吹来啊水面泛起微波。想与你一起啊洗沐天池,在日出之处把秀发晾干。盼望美人啊美人不来,我迎风高唱啊无限哀怨。

迎神的群巫齐唱:

孔雀毛制车盖啊翠鸟羽饰旗旌,一起登上九天啊手持彗星。高举着长剑啊拥抱着少女,唯独您最适合啊主宰美人的生命。

《诗经》,是盛开在黄河流域的仙花;《楚辞》,则是有浓厚楚地色彩的奇葩。一般认为,《楚辞》与《诗经》的“周南”、“召南”及“陈风”也有渊源,但毕竟是一个大的飞跃和创造。

《楚辞》中的《九歌》是中国古代的乐曲名。《山海经》、《左传》均说它是夏代乐歌,屈原在《天问》中也说它是夏启从天上偷取的神品。大约是夏朝的祭神乐歌,流传到楚地,演化成集体创作的民间祭歌,仍采用了古乐曲载歌载舞的形式。

“楚”,本是一种灌木的名称,也叫做“荆”。南方多深山河泽,荆楚在山林中极为常见。远自商代,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诗经·商颂》:“维女荆楚,居国南方”)。

楚文化的主流同北方中原文化一样也是农耕文明,以稻作为主。楚风俗尚火尚赤,民间盛行巫风(《楚辞章句·九歌序》:“其俗信鬼而好祠”)。

楚地的音乐称为“楚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楚歌体”,就是楚地祭祀鬼神时由男女巫师所唱的巫歌,如屈原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九歌》。另一种是“骚体”,最重要的第一位作者也是屈原,代表作品是《离骚》。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生活在楚怀王在位的战国中后期。楚怀王早期奋发图强,六国联合攻秦时曾被推为纵长。屈原主张“举贤荐能”,实行“法治”,欲使楚国富强,进而统一中国。

楚怀王后期听信谗言,“怒而疏屈原”。屈原向楚怀王表明自己的正直忠诚,希冀再被任用。但是,楚怀王不知,楚人也不知。

战国时期屈原的爱国主义比春秋时期孔子时代爱国主义更进了一步。孔子在离开父母之邦鲁国的时候,“迟迟”而行(“已作迟迟君去鲁”),这就是爱国主义。当齐国不能用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学生们把米都洗好了,他不肯等把饭煮熟,接着淘米的水说走就走了(“接淅而行”)。

当时,大臣被黜职或疏远后,一般都会另投明主,不一定留在自己的故国。屈原不愿离开楚国,爱国主义遂发端焉。屈原坚持“美政”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屈原的志向是一种政治抱负,也是一种理想主义,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

屈原在《离骚》中诉说自己遭遇忧患的悲哀,“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表层说的是恋人变心,深层说的是君臣疏离。《离骚》中的美人并不是真正的美人,而是一种品德才能或政治理想的象征,表现自己高洁的性情和理想,以及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品质。以男女之情比喻君臣之谊或国家和个人的关系,是由屈原《离骚》以来形成的传统。

司马迁认为,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别之忧。王逸解释为“别愁”。“离”是“别”的意思,“骚”是“愁”的意思,“离别的忧愁”。《离骚》中“去”与“留”的思想矛盾交织着,但屈原最终选择了“留”,以至于沉江自杀。

司马迁曾到泪罗江畔,追随屈原的精神足迹:“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他对《离骚》评价甚高:“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人类在进入男权社会之后,除个别由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神,如西王母、女娲、送子娘娘等,其余都是男性。

楚国在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里都有一席之地,公元前441年灭莒(今山东莒县、莒南一带),公元前256年灭鲁,楚国势力已推进到齐鲁东南沿海地区。

据《风俗通·祀典篇》:“司命……齐地大尊重之”,似乎司命本是齐地的神。在《九歌》里,神、鬼都是少年美色之男女。如湘君是湘水的男神,湘夫人是湘水的女神。

本诗和《九歌·大司命》都是赞颂主宰人类命运之神的。一说,大司命主寿,少司命主爱,那么少司命就有点像西方的“丘比特”,专门成人之美。

一说,大司命主掌人的生死,少司命是主宰人间生儿育女和儿童命运的女神。如果真是这样,那少司命就类似《红楼梦》里阔宏大量、从不把儿女私情萦放心上的史湘云一类的人物。

但是,如果少司命是年轻的女子,由受祭的主巫扮饰,迎神的应是男巫。那么,“晞女发”,由女神为男巫晾干头发就不好解释得通。

从本诗中看,“竦长剑”是男神的形象,正如《九歌·东皇太一》中“抚长剑兮玉珥”的男性天神形象。“晞女发”者也当是描述男性为女性晾干头发。“君谁须兮云之际”,“君”似是指男神。朱熹以为少司命是“阳神而少卑者”,即少司命是男性年轻的神。

“巫”,是一种特殊身份的人,是沟通神鬼与人间信息的特殊之人,通过舞蹈来通神。一般来说,男性的神、鬼由女巫来祭祀,而女性的神、鬼,由男巫来祭祀。这样其中自然就有了思盼神、鬼早日降临,以及人与神之间爱情的期待和召唤的内容。

所以,少司命似是指男性神,由一个男巫扮饰,假托鬼神附身,以少司命身份边唱边舞。本诗中其他人都是迎神的女巫,其中有一个少女是主要的,其余的女巫以集体的歌舞相配合。

王逸说,《九歌》“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楚辞章句》)。朱熹说:“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楚辞集注》)

王、朱的寄托说是可取的。屈原改编《少司命》,就是以自己为少司命,不着痕迹地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放进去。

少司命在云端等待,也就是暗喻屈原盼望楚怀王这位“美人”能够理解自己的心事,最终一起“登九天兮抚彗星”,实现楚国富强、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

本诗第一段、第三段和第五段都是迎神的群巫所唱。第一段借花草起兴,描述了迎神的场景,并对愁苦的少女发起追问。

第二段,是少女的独白,即人间美人中正在愁苦的那一位的告白,诉说自己的心事。这一段是全诗的精华。“目成”,以目相视传情,表示两心相悦。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概括了一种人生的经验和复杂的感情。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和悲哀,也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喜悦和欢乐。

人世间无奈的东西很多,如亲人的去世,朋友的分别,青春的消逝。《诗经·国风·邶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

但是生命永远不会因为无可奈何而落到沮丧和绝望之中。“山下兰芽短浸溪”,新生的嫩芽,刚刚出生的喜悦,总能激起人的奋进向上的情绪。

第三段,借装束起兴,“荷衣蕙带”正如同《诗经》里的“绿衣黄里”。群巫看到少司命来得匆匆去得更快,又停留在云端不走似是把谁等待,于是发问。

第四段,在舞台上,扮饰少司命的男巫匆匆离开后实际并未退场,只是站在舞台的一侧高处。男巫回答,我在等待的人,就是“目成”之人,即正在愁苦的那个少女。这段里面的同游共沐,是少司命的企盼,也表现出男女相悦的爱慕之情。“九河”,天河,银河。一说,禹把黄河分为九股,称九河。一般认为这两句是《河伯》中的词句,后窜人本篇。

第五段,少女于是在群巫的注视下,乘坐孔雀毛制车盖翠鸟羽饰旗旌的车子,登上九天去和少司命相会。群巫对这种天人之和、人神相悦表示出衷心的赞美。“彗星”,俗称“扫帚星”,古人以为是妖星,会带来灾难。一说,能扫除邪秽。

“民”,本来指“人”,到唐代李世民时避讳改称“人”。此处指“幼艾”,即人间美女中正在愁苦的那一位。“民正”,人主。百姓之主。古人称官长为正,主宰的意思。

从文学继承的角度看,《楚辞》的起源主要是江淮流域的楚歌。这种歌谣在先秦及汉的典籍中可见一鳞半爪,公元前6世纪中叶,楚国就出现了从越人土语翻译成楚辞形式的《越人歌》。

春秋时代,楚王弟弟鄂君子皙乘舟游河,钟鼓齐鸣。有位歌女是越人,抱双桨用吴语唱了一支歌,歌声悠扬缠绵,委婉动听: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越女说,即使是山上的树木,也知道了我爱慕您(“枝”谐“知”),而您却不知道我的心意。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是一种“隔”,一种“问天”,一种“不遇”。这种“遇”,与心理上的“不遇”,所产生的矛盾。

王子是贵族,是不能无故与民间女子越女同舟的。赶车是当时贵族,也就是君子必须会的。在陆地上,王子或许会亲自“御”,但是不会“操舟楫”,须借助“越女”这个驾驶员。

一切纯真的、美好的、发自天然的情感,都是真正的“思无邪”。《诗经·周南·汉广》写的是樵夫的爱情,可望不可即的爱情,最痴情的单相思的爱情。

《九歌·湘夫人》:“沅有茞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思慕的人,就和沅江、澧水中所生长的兰花一样美好,内心无比思慕,却终究不敢表白。

曹丕对此亦有敏感的感受:“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高山之上一定有崖,林木之中一定有枝,可是忧愁袭来的时候没有方向,我根本就说不清楚它们是怎么来的。

“车走雷声语未通”。女子回忆,对方驱车匆匆走过,自己因为羞涩,用团扇遮面,虽见而未及通一语。在迷茫惝恍之间的迷离,是李商隐朦胧诗的源头。这情景又多么像《红楼梦》里,车轻马快,贾宝玉见到二丫头的情景。虽只一面,却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

《越人歌》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明确歌颂恋情的诗歌,它和已失传的楚国高雅歌曲《涉江》、《阳春》、《白雪》及通俗歌曲《下里》、《巴人》,共同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

经》是黄河流域北方原野的仙花,《楚辞》则是南方江汉流域的奇葩。《楚辞》中的“骚”体,逐渐从诗歌中脱离出来,发展为“赋”的先声。“楚歌体”则以其“四+三”的节奏,成为后世七言诗的滥觞。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