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入蜀纪行诗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王勃:入蜀纪行

王勃

总章二年五月癸卯,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径,超云溪,历翠阜,迨弥月而臻焉。

若乃采江山之俊势,观天下之奇作:丹壑争流,青峰杂起;陵涛鼓怒以伏注,天壁嵯峨而横立,亦宇宙之绝观者也。虽庄周诧吕梁之险、韩侯怯孟门之峻,曾何足云。

盖登培塿者,起衡霍之心;游涓浍者,发江湖之思。况乎躬览胜事,足践灵区,烟霞为朝夕之资,风月得林泉之助。嗟乎!山川之感召多矣,余能无情哉?爰成文律,用宣行唱,编为三十首,投诸好事焉。

这是王勃为其“入蜀纪行诗”三十首写的序。序虽因诗而作,却概括地反映出作者游览蜀中山水的独特感受。

总章二年(669),王勃因戏草檄英王鸡文为高宗所怒,为沛王所逐。这年五月,王勃入蜀。在蜀中,他与友人频频出游,所作诗文甚多,其不遇之殷忧、愤懑,多借山水物象以泻之。这些作品既抒发了他的真实情感,又生动地描画出蜀中许多地方的自然风光。和这类作品不同,本文不是具体记某一次出游活动及所见景象,而是通过叙写他入蜀游览的总的体会,来交代其“纪行诗”的由来。

王勃属文绮丽,开篇略叙其入蜀经历,即随笔带出一路雄奇优美的山水景象。所谓“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径,超云溪,历翠阜”,不仅展现出蜀道艰险的特征,四个动词的运用,还使人感觉到作者在蜀道上旅游的愉悦之感。这样遣词和下面他以赏爱之心写观览蜀中山水的感受是一致的。

文中写作者观览蜀中山水的感受,主要从两方面用笔。

一是以客体为主,极写蜀中山水的险峻雄浑之美。这主要是用赞叹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赞叹,并非空发议论,而是先实写“丹壑争流,青峰杂起;陵涛鼓怒以伏注,天壁嵯峨而横立”,再以“宇宙之绝观者”相称。不但如此,又用“虽庄周诧吕梁之险,韩侯怯孟门之峻,曾何足云”这样的虚拟之笔衬写出蜀中山水的奇险之美,和作者由衷赞美的心情。由于纳形象描绘于赞叹之中,因而所写山水之美能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力,逗引出读者浓郁的审美意兴。

二是以主体为主,直写作者登山临水情思勃发的感受。这种感受的抒发,有说明作者“纪行诗”的特征及其由来的作用,同时也是对蜀中山水之美征服人心的强大力量的一种衬托。作者直写感受用了层递手法,先说“登培塿者,起衡霍之心,游涓浍者发江湖之思”,讲的是人所共有的审美经验,人们对自然界大美、无限美的追求、向往,是建立在对自然界小美、有限的美无比赏爱的基础上的。但作者这里只是强调一点,即人们游览小的山水尚且会激发起登名山临大川的欲望,何况自己“躬览胜事,足践灵区,烟霞为朝夕之资,风月得林泉之助”,兴会淋漓,自不能已。故下面紧跟一句:“嗟乎! 山川之感召多矣,余能无情哉?”再次说明自己观赏蜀中景物感慨良多之因。从写山水美的角度看,这种感慨当然是对蜀中山水之美的魅力的再一次强调。从诗序的结构来看,则对下写作诗“用宣行唱”起了引发作用。

本文除总写观赏山水之美的感受有特色外,文中多用对句,以造成气势的充沛;杂以单句以形成文势的疏荡之美,使人读来既感到作者意色洋洋,自己也心神健旺,这种文章自身的美感作用也是一般文字所不及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