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屈原贾谊列传(节选) 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释〕左徒:楚官名。在国王左右参与政事,起草诏令。娴(xián):熟习。属(zhǔ)草稿:起草稿。惨怛(dá):内心伤痛。诽(fěi):毁谤。帝喾(kù):相传为黄帝曾孙,号高辛氏。濯(zhuó)淖(nào)汙泥之中:濯、淖、泥,三字同义。皭(jiào)然:洁白的样子。
(施忠连)
〔鉴赏〕怀才不遇,是任何时代都有的情形。一个人的降生纯系偶然、被动,无法选择。在封建时代,碰到了君主贤明的时代是福;反之,遇当政者昏聩失聪,失于察人,终是晦气。然而,即便你是处在前者,也未必能保证你有遇,只是有遇在概率上大许多,处于后者,有遇的机会则渺茫有加矣!才不见用,情志不展,其落寞、悲哀难于形诸笔墨,难怪陈子昂有感于前无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后也看不到这样的来者,所作的《登幽州台歌》感动了多少不得志的人,拨动了他们的心弦。而屈原呢,称得上我国历史上怀才不遇最具代表性,结局最惨烈,让后人最悲怆的一位,他是饱含冤愤和绝望之情,抱石自沉于滔滔的汨罗江。千百年来,人们都在怀念他。
司马迁的这篇列传,记叙屈原生命中跌宕起伏的曲折历程,昭示了他一生最光彩的精神,是迄今最早关于屈原的完整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全篇文笔简练,沉郁顿挫,在冷静的叙述中,内蕴赞赏、悲愤、惋惜之情,让人唏嘘不已,又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诵读、咏叹。
作者赞赏屈原的才识、品格和追求理想的精神。文章一开始,舍其形貌之绘,直接彰显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超强,通晓治国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的辞令,材质盛烨。屈原所处年代,秦国尚未有吞噬六国的实力,秦、齐、楚可称三雄。屈原从小读书蓄志,长大英气勃勃,满腹经纶,当过太子即后来的楚怀王的侍读。事实上,屈原先前是被器重的,楚怀王五年,29岁的他担任了左徒,职位仅次以令尹,相当于副宰相。他目光远大,力主联齐抗秦,心系国家的命运,欲展变法图强之弘志。对内,他与“王图议国事”,并起草政令;对外,接待四方宾客,能与各路诸侯应酬自如。他是怀王的近臣,其得力的表现,堪受信任。不料,怀王左右占据高位的阴险小人,如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怀王宠爱的妃子南后郑袖,或嫉恨于他,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离间了怀王与屈原的关系。怀王竟不加辨别,听信谗言,对屈原产生怒气,自此将他疏远冷落。接着,秦对楚就有了可乘之机,并有恃无恐,步步进逼。屈原的《离骚》就是在无比痛心和炎炎愤恨相交织的心情下抒写出来,以采掘史书明君治世的光耀事例,来刺讽当世之政事;以香花芳草喻示光明磊落之志士,表达自己赌咒黑暗世道;面对人心险恶,世途多舛,他唱出了天、地、人、神共叹楚临危机的忧时挽歌。司马迁高度评价它的思想价值和文采,称赞屈原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尤其是像金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游离于尘世污浊,清白高洁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其志堂皇可昭,与日月争光。
作为史传,作者也记叙了楚怀王罢免屈原之后,楚国面临秦国的强大和软硬兼施,屡屡失错,以贪利之心背弃盟国,反中离间计,遭各国诸侯攻打,怀王自己也客死秦国的衰败之过程。失去贤才,国之衰也。屈原身处逆境,仍然眷念楚国,他对祖国的爱发自心底,上书竭力申表扭转局势、振兴国家之志,然而国君没有醒悟,更加昏庸,楚襄王也被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牵着鼻子走,把屈原放逐得更远,屈原返回朝中的梦想彻底破灭。屈原徘徊于洞庭湖边十年之久,呕心作诗,有关国家的恶讯频频传来,62岁的他报国无门,忧心如焚,终于在愤懑、伤心之极后选择了投江自尽。屈原之后,楚国再也没有效法屈原的直言进谏的正直之士,眼看日益委顿,最后被秦所灭。在这里,司马迁告诉人们的是,哪个国君都想用忠臣贤才,然一到实际,未必都能耳聪目明,而君主忠奸不分,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对国运将遭致难以挽回的影响。其中,也能体会司马迁对屈原的同情,试想,一个人经世致用的大材不被统治者所用,是什么样的心情。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引用了“女娲炼石”的神话,传说远古天塌地陷,大火燃烧不灭,洪水泛滥不止,女娲炼五色石修补苍天,而联想到黑暗腐败之社会日暮途穷,阴风四起,自己枉入红尘如许年,无力补天,挽救大厦将倾的颓势,是何等悲哀。这种心境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对一个国家,选贤任能,用人当时,人才兴国,有它实实在在的意义和分量。
屈原的一生堪称悲剧,但他的诗篇长留人间,开出了亮丽的精神花朵。没有对祖国和人民挚爱的情愫,就没有他的诗;没有对奸佞小人彻骨的憎恶,就没有他的诗;没有对世俗罗网冲决的激情,就没有他的诗。屈原的诗,其情感的深挚,构思的奇特,气魄的雄浑,辞藻的丰富,韵调的铿锵,形式的舒放,对汉赋、唐诗宋词,乃至对现当代文学,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其实,他的才华远不限于文学,他本可以对汉民族有更大的贡献。太史公说,他读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后,对屈原的心志未酬很是哀怜,意味深长。在他看来,凭着屈原的才能,如果出去游说,哪个国家都会起用他的。或许他的内心未必赞成屈原自走绝路。因为天地间,人的生命毕竟是最宝贵的,是建立功业的基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即便生不逢时,亦不必灰心,可隐即隐,亦可求其次,寻求其他的作为之路。司马迁在他自己遭受身体的奇耻大辱后,仍然隐忍,发愤著书,之所以我们今天能读到他彪炳千古的《史记》,就是说磨难之中也可铸就人生的辉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