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惺:浣花溪记
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友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浣花溪,是成都西面有名的风景胜地。 自唐代诗人杜甫在此筑草堂卜居以后,便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向往之地。这篇游记就是记叙浣花溪一带的清美景色的。
文章题为《浣花溪记》,一开始便围绕浣花溪落笔,先写出它的纤秀长曲的总体特征,然后用简炼的语言写它连环、如玦、如带、如规、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的美感,通过这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浣花溪水清幽美丽、婉延曲折的风貌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浣花溪水清澈可鉴,碧绿可爱,沿岸两岸又有茂密的竹柏,一片葱绿。水木清华,相映成趣,编结成一幅优美的图画,游览其中,令人神清气爽,无限惬意。文章不仅写自然之景,而且写了那溪上的三座小桥,写了在绿阴掩映中,时而可见溪左岸边的茅屋竹篱,景色出美,充满田园的宁静气氛。溪中的小洲,横斜如梭,在小洲之上,又有小亭可坐可观。这些景物,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展现出来,象是边游边说,娓娓动人。
文章至此,似乎已写尽了浣花溪。可是,浣花溪之所以见知于世,主要因为这里曾是诗圣杜甫卜居之地,写浣花溪而不写杜甫,便会失去它的光彩。况且,作者是主张一切山水,皆“有待而名胜”的。因此,作者写浣花溪,眼光没有停留在浣花溪的自然景物上,而是以自然景物为陪衬,渲染杜甫草堂周围的优美环境,所以他说:“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正因为他重视人文景观在自然景观中的作用,所以文章在写自然景观的同时,又点到了青羊宫、武侯祠、梵安寺以及缘江路、浣花溪、百花潭水的题署。然后又一路寻来,最后落到杜工部祠的描写上。由此可见,文中的景物都是在寻访杜甫草堂、祠堂途中顺手写出的,这种写法,宛转而有韵致,仿佛峰迥路转,曲径通幽。当作者来到杜甫祠堂时,首先描述的是“颇清古”的杜甫像。接着,作者由杜工部祠而生感慨,赞扬了严武在生活上接济杜甫的深厚友谊,发出“患难之于友朋,大矣哉”的感叹。同时,对杜甫“穷愁奔走,犹能择胜”的山水情怀,深为叹服。缅怀先贤,景仰其宽阔胸怀的情感充盈在字里行间。
文章结尾处,作者交代了游览时间、气候状况,并把达官贵人故作清雅来此凑兴与自己“偶然独往”两相对比,流露出对“冠盖稠浊,磬折渲溢”的鄙视和厌恶,表达出游览胜地贵在幽独的情怀。钟惺在文学创作中是主张“独抒性灵”的,这篇游记正是他独抒性灵的一次文学实践。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