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一贯
【原文】:
于赫大明!丽天健行。盥东溟以濯曜,轫扶桑而初征。碧落展苍茫之景,璇霄流沆瀣之精。矫矫阳乌,击海水三千而奋翼;辚辚火驭,指天衢九万而驰衡。助青阳之载熙,回寒光以将爚。斗一南而天下春,既万象于焉而生辉。
鸡三号而泽中应,故群迷以之而皆觉。华月收璧影之陆离,躔奎避珠光之错落。玉绳罢系,瑶斗已酌,虽黎旭之始分,而阴霾之已铄。魑魅魍魉,望月而宵奔;象罔忽荒,待时而晨作。霅煜兮含辉,烨兮吐煌,拂拂兮凉凉。
其为体也,后天唯一度而辉烛于大荒;其唯时也,出地仅咫尺而宣耀于无疆。其始出焉,若夜光火齐,不假采于丹雘;悬黎结绿,非绘色于银黄。其少进焉,若千爟万炬,协要期而并举;九章五采,并丽景而咸章。谢玄冥,驾东皇,扬祝融,丽钩芒,遒乘南陆,驰节天阊。斯时也,杖何策于夸父?戈何挥于鲁阳?蔀何所用其丰?绳何所施其长?
腾跃于云景之上,容与于东隅之方。若太极之浑沌,始判而将分;如元气之泱漭,方流而未央。飞悬阴而现瑞,奋初威以显芒,首黄道以遐征,径紫庭而抗行。盖月驷之所不能追,而云螭之所不敢当也。故蓬海瀛洲依之而生气,神州赤县瞻之以舒祥。炀河渎而冰释,灼岱岳而春扬。贲草木则生机潜回于根荄,暨鳞羽则淑气活泼于游翔。视周于冰天桂海,贯胸胼趾之都;察遍于穷毡极幕,圆胪方趾之乡。睇污壤而不秽,照暗所而弥章。大何远而不届?小何微而不彰?物何匿而不觏?人何居而不卬?
若乃异域同明,称长安之独近。八表齐照,谭化国之为长。熹微云霞之掌,璀灿龙凤之床,湛露晞兮万年枝,佳气霭兮白玉堂。盖邦畿取日轮之象,而太阳乃天子之光。宜昊穹之所以,眷顾之煌煌也。故百草无情,有倾心之葵藿;虽羽毛末品,生朝阳之凤皇。曝背可以献天子,入梦则占见君王。是以仰尧文之焕者,就之而取其象;歌周雅之盛者,颂之而愿其升也。
于戏!维丰维崇!虽始生也,无得而逾。既中既盈,即当天也。有时而昃,故大人继之以照四方,君子法之以昭明德。吸精醇、吐氛慝,虑逝波之遽东,戒驰驹之临隙,与日月而俱新,敷光天而罔极。
【译文】:
啊,太阳!依附着天空强有力地运行。以东海作为洗之所来洗涤自身,从神树扶桑处发轫启行而开始远征。天空展示出一派苍茫的景象,如玉的白云流动着雾气凝成的水滴。矫健的日中大乌鸟振奋羽翼,翱翔时撞击水面有三千里之长;如车轮滚滚而运行的太阳,指向天路那极高远之处而纵恣驰骋。辅佐春天开始暖和,扭转寒气而将成为炽热的光亮。北斗星一旦向南旋转,天下便是春天了,既而自然界一切事物景象从此有了光彩。
天鸡三声鸣叫,天下草泽中的鸡就回应地跟着鸣叫了,所以众多沉迷于梦乡中的人因此都觉醒。有着光晕的月亮收起它月影中斑灿的光彩,运行的奎星回避隐却了它缤纷交错的珠玉般的光芒。玉绳星不再系挂在天上,像斗杓似的北斗星也看不见了,好像有人已经拿去酌酒去了。虽然等到旭日刚刚露出一半,但原阴暗的风尘已在闪光。魑魅魍魉各种怪物,望着月亮在夜间已逃遁;象罔、忽荒两位替黄帝寻索遗珠的臣子,正等待时辰到来在天将亮时去从事寻索。光明炎盛中含蕴着光彩,光耀炽烈中吐露着光辉,然而日光刚刚散布,还微有凉意。
太阳是一实体,后奉天时而运行,于是就再一遍地把光辉照耀在辽阔的原野上。它运行到一定的时辰,跃出地面很低就无限制地扩散着自己的光芒。它刚刚露出地面,像夜光明珠和火齐珠石,不需要借助红颜料来涂染;又像悬黎、结绿那样的美玉,不需要用金银涂料来彩绘颜色。它稍微再上升,像千万支火炬,服从约好的时辰一起举起来;各种艳丽的光彩,与美丽的风物一同都鲜亮。它告辞了玄冥水神,乘着东皇太一之神,播扬着祝融火神,与木神钩芒并驾,强有力地驾驭着夏天,驱使控制着秋天。在这时候,夸父又如何来拄杖,追得上太阳?鲁阳又如何挥动戈矛,令太阳退返三舍?以大席子覆盖又有何用?太阳下面只是一小斗方的影子。玉绳星延长又有何用?再也无法系挂在天上。
太阳奔腾跳跃于祥云之上,慢慢移动在东方。东方像原始气体般混沌,开始判别将要分出阴阳;如同天地未分前混一之气弥漫广大,正流动没有止尽。飞动着悬挂的日影,出现了吉祥之兆,振作刚刚焕发的威力来显示光芒。遵循着绕地而行的轨道去远征,经过仙人居所而高高运行。运载月亮的四马之车不能追及,云中无角的龙不敢阻挡。所以像环绕着蓬莱山那样的大海、瀛洲那样的高山,依靠它而生气勃勃,中国居民瞻仰它而舒畅和祥。它烘烤得黄河、淮河等各种河川的冰都化了,照耀得泰山等山峦春意盎然。它装扮着草木,使其勃勃的生命力暗暗地归回到根部,它照耀鱼鸟,使其温和之气在游水的鳍尾、翱翔的翅膀上活泼地表现出来。它俯视遍了严寒的北地与炎热的南海,还有胸有窍、足合指、手六指等奇特人的都市;它察看遍了闭塞不通的毡帐和偏远的篷帐,以及所有有人烟的地方。流盼恶浊不清洁的上地使其不再污秽,照耀晦暗不明的场所使其清晰明亮。大的物件不论多远无不照射到,小的物件不论多微细无不使其显著,物件不论怎样隐匿无不明见,人们不论居住在什么地方无不昂首瞻仰。
至于不同地域可仰望同一个太阳,比起长安来太阳好像离人们特别近。八方之外的极远之地都被太阳照射,人们谈论教化和平之国太平盛世的时日长久。彩霞笼罩的水泽晨光微明,雕着龙凤的卧床色彩鲜亮,浓重的露水被晒干在年代悠久的大树枝叶上,象征祥瑞的光彩如云气一样充满汉白玉砌成的殿堂。国家的疆土取法于太阳图貌,像太阳的径轮,而太阳的光辉可比皇帝的恩泽。这是适应上天的缘故,思念太阳的辉煌。所以众草杂卉虽然无情,然而有对太阳永怀倾慕向往之心的葵花;虽鸟类中渺小的一类鸟儿,却可生下朝着太阳而鸣的凤凰。小民虽穷,可以背上太阳的温暖贡献给皇帝,小民虽贱,然而一入梦乡就梦见了皇帝。所以敬慕尧帝礼乐制度显赫英明,规范于它并取其治理之法;歌颂周代文明昌盛,颂扬它又祝愿它蒸蒸日上。
呜呼!多么昌盛!多么崇高!虽然开始生成,然而不可逾越它。太阳既到中天,也到了光明最昌盛之时,就在天的正中。有时太阳偏西,所以德行高尚的人继承太阳的光明以德照耀东西南北四方之地,有才德的人效法太阳来显示完美的德性。吸收精纯的光明,吐去阴气凶氛,担忧光阴如水一样急匆匆向东流去,警戒光阴像奔驰的骏马面对细小的缝隙飞快穿过一样,过得极快,愿盛德大业同日月一起天天更新,广布光辉于无边的天下。
【评介】:
太阳,它给世界以光明,给万物以生命,历来就是骚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就咏日赋作而言,仅《历代赋汇》就收有二十多篇。咏日篇什浩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把咏日与歌颂最高统治者联系起来,认为太阳普照,万物受辉;帝王如日,德满天地,恩泽四方。于是咏日成了歌功颂德的好题材,有的人甚至还拿咏日辞赋直接来向帝王献殷勤。沈一贯的《日方升赋》并没有摆脱传统窠臼,而且他将帝王与太阳比附得比别人更巧妙,如赋的一开头就精心拈出这么一句:“于赫大明!”“太明”既可指太阳,又可指他所在的大明朝,指大明朝皇帝,真是罕见的双关语,少有的奇句!《广雅》中说:“日名朱明,一名耀灵,一名东君,一名大明,亦名阳乌。”沈一贯不取其他,独取“大明”,其用意是很明确的。沈一贯的《日方升赋》在内容上虽无创意,但在众多的咏日赋中,有自己的艺术表现特色。他用奇特的想象、形象的语言、工丽的词汇,精细的刻画,生动地描绘了太阳升空的过程,随着太阳光辉的斑斓变化及太阳光照下万千气象的纷至沓来,行文也夸饰瑰奇、恣肆多变。
太阳依天而行,它的升空在作者的笔下是异乎寻常的壮举:它是一只“矫矫阳乌”,“盥东溟以濯曜”,一旦从“东溟”中腾飞起来,便“击海水三千而奋翼”;它是一辆“辚辚火驭”,“轫扶桑而初征”,一旦发轫启行,便“指天衢九万而驰衡”。作者运用典故,精心选取了风驰电掣般的速度与震撼宇宙的巨响,表现出了太阳的宏大气势,雷霆万钧在它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千山百川在它面前显得微乎其微。太阳将要升出地面之际,在“鸡三号而泽中应,故群迷以之而皆觉”之时,虽还看不到太阳实体,但已见它广为散布的曙光:“譬煜兮含辉,烨兮吐煌”。尽管曙光还“拂拂兮凉凉”,微有凉意,但已经把一个黑暗的世界全都改变了:“华月收璧影之陆离,躔奎避珠光之错落。玉绳罢系,瑶斗已酌,虽黎旭之始分,而阴霾之已铄。魑魅魍魉,望月而宵奔;象罔忽荒,待时而晨作。”当太阳刚“出地仅咫尺”,作者怀着振臂欢呼的激情,描绘了它的形态:“若夜光火齐,不假采于丹雘;悬黎结绿,非绘色于银黄”。那璀璨的珠玉色泽,那炫目的金银光彩,有着作者欢欣鼓舞的感情色彩。太阳“其少进焉”,作者的感受又有新的变化:这时的太阳“若千爟万炬,协要期而并举;九章五采,并丽景而咸章”。以金玉灿灿、火光烛天为喻,把晨曦曈陇到旭日炫耀的过程,刻划得异常生动、形象。这还不够,作者又借用神话来渲染:“谢玄冥,驾东皇,扬祝融,丽钩芒,遒乘南陆,驰节天阊。”驾驭神灵,控制四季,太阳成了万物主!作者还使用了映衬法,以夸父逐日、鲁阳挥戈的典故来比衬太阳运行的无比雄健,以席大不可遮日,玉绳长不可久系来映衬太阳光芒的无比淹博,把太阳的威力与气势写得酣畅淋漓。当太阳“腾跃于云景之上,容与于东隅之方”,此时碧空云气弥漫,呈现出吉祥之兆。而大地之上,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群山春意盎然,冰川融化开流,草木繁茂,鱼游鸟翔。凡是有人群的地方,谁都能感受到太阳的温暖,每个人无不怀着感激之情昂首瞻仰。太阳的光芒之下,大小不弃,无所不受其辉,以千姿万态的景物进一步烘托了太阳使万物蕃息的伟大力量。经过多方面渲染,多角度映衬,反复烘托,作者把一个喷薄欲出、微散曙光、旭日初升、东方辉耀的动态的太阳写得神采飞动,既生气活泼,又生动形象,太阳像一个富有朝气和人情味的生命体,在运行的过程中显示出它的光明、博大、无私的特征。
写太阳升空并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借太阳来比喻帝王,以太阳普照大地影射“皇恩浩荡”。作者在赋中并明确地提出:太阳使“异域同明”、“八表齐照”,而帝王则使“化国之为长”。天象人事,贯通合一。“邦畿取日轮之象,而太阳乃天子之光。宜昊穹之所以,眷顾之煌煌也。”把帝王与太阳相比,将帝王统辖疆域与太阳经轮附会,作者认为是符合天理的,为了证实这一点,他又举了以下事例:太阳之下有向阳葵花、朝阳鸣凤之物,在帝王恩泽下有“农夫献日”与“入梦见君”之事。物有朝阳之性,人有归顺英明圣王之心,“是以仰尧文之焕者,就之而取其象;歌周雅之盛者,颂之而愿其升也。”众望归一,国家就会如日方升蒸蒸向上。把帝王与太阳相比,虽比较恰当,但也不可太泥,因为太阳“有时而昃”,而帝德却应该一贯久长。“故大人继之以照四方,君子法之以昭明德。”作者希望帝王能“吸精醇、吐氛慝,虑逝波之遽东,戒驰驹之临隙”,吐故纳新,谨慎勤政,若如此,宏德大业便“与日月而俱新,敷光天而罔极”,帝王就像一个不落的太阳,永远恩泽百姓。
作者通过对太阳的描写,歌颂了大明王朝的帝王,含有思尧帝、周王那种明主之意,但写得极隐约。赋尾婉转讽谏君王“昭明德”、“虑逝波”,但温言慰藉,讽意又被谀词淹没。作者在万历朝“辅政十有三年,当国者四年”(《明史》本传),亲见万历帝朱翊钧常不视朝,派宦官到各地任矿监、税监掠夺人民,朝政黑暗,他虽不满,但不是直谏耿介之臣。他的《日方升赋》脱离社会现实,唱着升平的调子粉饰太平、歌功颂德,这也与他的立场与人格有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