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寄西山勤道人》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曲赋文·寄西山勤道人》原文与赏析

林 逋

天竺山深桂子丹,白猿啼在白云间。

死生不出千门事,坐卧无如一室闲。

谁伴锡痕过寂历,自凭茶色对孱颜。

忘机亦有庞居士,园井萧疏病掩关。

《寄西山勤道人》 是林逋与道人之间酬唱寄送的诗中一首。道人,亦即有道之人,也指僧人。西山,即武林山,今杭州市西灵隐、天竺诸山。这首诗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复杂的思想。儒、道、释三者集于一身,而又非儒、非道、非释,只是“昂首肯自方”而已。

诗的开头,描绘了勤道人所居之处的景物。在天竺山深处桂花盛开色彩明艳,高处白云缭绕之间,传来白猿凄婉的啼鸣。苍山、白云、丹桂、白猿,色彩的强烈对比,烘托出一片寂寞; 桂花闲落、高猿长鸣,渲染着一片安宁。所写之景似乎十分普通,但却字字敲响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符号语言的代码。元稹的“白头宫女在”,“宫花寂寞红”,白居易的 “枫叶荻花秋瑟瑟”,这 “红”与 “白”的选择,传达出同样的内心感受,寂寥、凄凉、失落、怅惘; 渔者歌曰 “猿鸣三声泪沾裳”,文人写道“常有高猿长啸嘱引凄异”,这猿鸣的设置,蕴含着同样的精神体验,沉静、怪异、悲哀、无奈。

面对着这样的景物,不能不引起人们精神世界里的深远探求,必然触及到对一个人终极价值的思考。于是,在第二联中作者提出,在各种宗教的诸多法门中都圆摄了对生与死的认识,既然如此,莫如给自己创设一个可闲静坐卧、隐遁一生的环境。诗中 “千门”,指诸多法门。《颜氏家训》 中有 “万行归空,千门入善”语。在生死问题上,佛教以有生为空幻,认为即使能够延年益寿,最终仍不免一死,故主张“无生”,而追求超脱生死轮回,进入涅槃境界。道教则认为生是真实,故主张 “无死”,追求养生延年,肉体成仙。因而林和靖认为 “无生” 也罢,“无死”也罢,都莫如闲室坐卧为最好。

紧接着,他便更明确地表示: 谁愿意伴随锡杖的印痕度过那寂寞的释子生活呢?还是独自凭几品茗,让茶色与瘦弱的容颜相对吧! “锡痕”,锡杖的痕迹,锡杖是菩萨头陀十八物之一,上有四股十二环,表四谛十二因缘义。比丘向人乞食,至门口,即振动锡杖上之小环作声,以使人警觉。“孱颜”,瘦弱容貌。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归隐湖山而并不皈依佛门的人生思考。

尾联,则是在颈联的基础上强调自己信佛而不削发,甘心隐居的志向。他认为看破世俗,功名之心全无,世事机缘厌攀,并不一定非要遁入空门,完全可以像唐代庞居士那样生活。任凭那庭院寂寞荒凉,自己卧病隐居,不与人群。

本诗中作者所言志,在其他作品里也时有流露,但都不如这首明确。比如,林逋的《湖山小隐三首》之一所写:

猿鸟分清绝,林萝拥翠微。

步穿僧径出,肩搭道衣归。

水墅香菰熟,烟崖早笋肥。

功名无一点,何要更忘机。

两相对照,可见和靖的思想是复杂的。有人评价他思想的主流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梅尧臣在 《林和靖先生诗集序》里说: “其谈道,孔孟也。其语近世之文,韩李也。”正因为以这种思想为主导,他才反复地劝勉别人努力仕进。在 《送史宫赞兰溪解印归阙》 中有“东南出宰才居最,畴为言扬问玉阶” 句;《送楚执中随侍入蜀》 中有 “他日林间无所望,只求金榜看嘉名”句; 《送马程员外之任乌江》 中有 “州监县尹多才识,当念吾宗负大名”句; 《送吴秀才赴举》中有 “明年新榜看看见,第甲嘉名且认君”句; 《送陈纵之无为军》 中有 “第一京师早西入,庙廊题字可无韩”句,等等。传统的儒家思想 “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立言”等屡屡流露在他的酬送诗中。

另外,他有许多佛门内的朋友,所留诗中相与酬赠的释子有三十多人,其中慈云、思齐、灵皎、希然等人都是多次出现。这些僧人大都是能诗能画的文人,和靖与他们主要是诗友,但也免不了要论禅,诸如:“才入禅林便懒还,众峰深壑共属颜”、“大静入来诸事罢,灵芜盘穗卷良常”、“人生行乐知能几,但见春风满路花”、“当期相就宿,诗外话无生(话无生即谈论禅理)”等句,都是谈诗论禅的内容。

和靖的道教朋友,在诗中虽仅两三见,但诗里不但有道家语,还可知他有炼丹炉。如:“泉关茶井当犹惜,火养丹炉看独频”、“神仙书史点朱钞”、“拟写黄庭内景经”等,抄经炼丹,信道且有修炼实践,可见他思想中道家思想也占一定比重。

林和靖思想如此复杂与他的经历有关,早年而孤、浪迹萍踪二十余年,失去了仕进机会,这些都会促使他看破世尘,思考人生。做为一个诗人才子,他不可能不接触老庄的道家思想;参破人生,当然会向佛家靠拢,况且唐末宋初禅诗合流的趋势已经形成,林逋不可能不受影响;他为人耿直刚强,绝不会为仕途趋炎附势,进既不能,只得退隐山林;他的性格与病体也不允许他皈依佛门或道教。这一系列的原因,就导致了儒、道、释三教统一存在于林逋身上,且进退使用自如。他与学子官宦往来便是儒;他与佛门僧人往来便出释;他与道家子弟往来便示道。他颇善于看人说话,根据对方的信仰表示出自己的共鸣。这又反映出他人生态度的豁达与待人的理解和宽容。比如,在与释子酬送的诗中,很少有“谁伴锡痕过寂历”之类的句子,而在《寄西山勤道人》一诗中就可以明确地表示做居士,而不入空门的意思,可见与勤道人关系之密切。

林逋此诗景、情、理和谐统一,倨傲亢直之气溢于言表。诗句清气照人、端劲有骨,正如作者一生涉世之高格。《送西山勤道人》实为言志之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