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楼设酒赏樱花,
传杯劝盏月影斜,
千载松枝难遮掩,
昔日清辉照谁家?
军营秋色遍霜花,
飞鸿过眼晰可查,
银光冷照城头剑,
昔日清辉照谁家?
此刻荒城夜半月,
清辉依旧为谁照?
唯余藤蔓绕残墙,
又闻风鼓唱松梢。
天上月影虽未改,
人间世态几更迭,
欲照河山犹熠熠,
呜呼夜半荒城月!
(罗兴典 译)
【赏析】
土井晚翠的诗一贯气宇轩昂、格调雄浑,同时又具有某种冥想式的宗教情绪。他早期的诗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反映了日本明治初期蓬勃向上的民族进取精神以及高昂的国民士气,是社会对高尚思想道义和刚健精神呼唤的产物。
“荒城”,即现在仙台市内的青叶城址。“春花”指的是樱花。“城头剑”是古时为了防备敌人而在城墙和阵地前沿栽下的剑丛。这首土井晚翠的不朽之作,至今还广为传唱。土井晚翠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现代诗的初创时代。他的诗歌气韵多具古风,诗风端正、严肃,创作中刻意求精,非常讲究炼字、炼意。用字多采用汉文,取七五调,适于谱唱。他在诗集中写道:“诗非闲人呓语,诗非雕虫小技,诗乃国民之精髓。”因此,他又有“国民诗人”之称,是明治维新以来第一个获得文化勋章的大诗人。土井晚翠非常崇拜历史英雄,收录在《天地有情》中的两首长诗《马前之梦》和《星罗秋风五丈原》就分别是歌颂18世纪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和我国三国时代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名篇。
本诗题名为“荒城之月”。浮现于土井晚翠脑海的荒城,是其曾经游过的会津若松的鹤城,以及家乡仙台的青叶城旧址。明治维新之际,藩主松平容保拒绝归顺维新势力,据守鹤城同官兵展开了激烈交战,史称“戍辰之役”。当时组成“白虎队”守卫,其中有十九名少年。当他们在山头远远地观望到市街浓烟滚滚,得知城已遭破时,出于封建忠义纷纷拔剑自刎。这一悲剧当时不仅震惊了整个日本,也深深触动着土井晚翠的心弦,于是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诗。“浩渺太空临千古”、“人世枯荣兴亡尽”等诗句体现出整个诗篇的基调: 一种沉重的历史感和沧桑感,风格大气雄浑。
这首诗描述了月下荒城,并由此产生种种浮想,不禁让人追古思今。我们可以想象,暮秋的寒月下,树叶片片飘落,诗人踩着地上的落叶,秋风阵阵,呼应着暮秋的哀诉,让缕缕微凉沁过肌肤滑至心底。他穿行于蔚然肃立的树林中,走在古城铺满碎石的小道上,惨白的月光从树枝间漏下来,把他的身躯拉成长长的影子。他脚步沉重,思绪凌乱,一颗心如身后那飘拂的长长的影子,鼓荡在萧瑟的风中,觅不到归宿。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诗人伫立古城旧址,仰望空中明月,勾起怀古的情怀。第二节与第一节相对照,诗人幻想着当年军营里的秋色。前两节用完全相同的结构,使“春”和“秋”、“花”和“霜”、盛大的“酒宴”和严肃的“军营”形成对照,构成强烈的古城气势。第三节写诗人的感情由怀古而抚今,面对荒城,感慨万千。第四节概括全诗,用过去对比现在,用自然对比人生,发出内心由衷地感叹。全诗用语刚健,格调高昂,抒情豪放,似激流清泉。诗人感慨人生的反复无常,并且慨叹人世间的高楼和美酒、荣华与争戮,在时光的长河中都将一去不复返,永恒的只有夜半的一轮明月。“此刻荒城夜半月,清辉依旧为谁照?”这一句充分表达了土井晚翠的惋惜悲痛之情。他心如潮涌,不知有多少往事涌上心头,有多少昨日的恩怨积压在心上。诗人望着夜空中的一轮寒月,稀疏的星星在黑云中时隐时现,感叹自己像那天上的寒星一样,只不过也是夜空中一个匆匆的过客。
《荒城之月》一诗通过战争与和平、往昔与今夜的多重鲜明对照,表现了“昔日华堂盛宴,今日四野荒凉”的历史苍凉感。这种东洋式的无常观,也奠定了晚翠作品的思想底蕴。后来《荒城之月》经由作曲家泷廉太郎谱曲,唱遍日本的城乡各地。
土井晚翠的诗苍劲有力,气势磅礴。他的创作特色多体现于他的长诗,以叙事兼抒情性见长,感情深沉、悲壮。评论界普遍认为: 就诗中宏大的气势、浩大的场面而论,日本诗坛上还没人能与土井的长诗媲美。这首诗富有日本民族的情调和深沉的浪漫主义情怀,“月下荒城”的怀古气氛,很有感染力。不仅如此,歌词用语的刚健,格调的高昂,音律的明快,更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朱海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