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节选)·伐致呵利》读后感|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8

     

无知的人容易满意,

智者更容易满意,

少有知识便骄傲的人

大梵天也无法讨他欢喜。

11

经过洗炼的宝珠,战斗中负伤的胜利者,

因沉醉而消瘦的巨象,沙岸干燥的秋江,

仅余一弯的缺月,为寻欢而憔悴的少女,

布施到财尽的善人,都因减削而光彩愈增。

13

博学而词藻华丽,通经而堪授门徒,

这样的名诗人在他国土上居住而穷苦。

那只是君主无知,学者贫依然称富,

应责备把价低估,不能怪减价的宝珠。

14

穷困时坚定,腾达时谦逊,

语妙于会场,勇往于战场,

欢心在荣誉,专心在典籍:

这正是大人物的本来面目。

18

惟爱正当的生活,宁死也不陷污浊,

决不向恶人乞讨,不对穷朋友求告。

灾难中高自位置,追随圣人的行迹;

这苦行如卧利刀,有谁人曾经称道?

27

恶人应当远离,

即使他有学问;

蛇顶嵌有宝珠,

难道就不伤人?

36

谦卑反而高,赞美别人却显扬了自己,

为他人努力成大业却达到自己的目的,

用宽容就能摧毁满嘴粗暴诽谤的诬蔑者:

有这样奇行的善人是世间所重,谁不尊礼?

57

在施食者面前摇尾巴,腿跪下,

坐在地上张嘴露腹,这是狗模样;

大象却不然,先要严肃望一望,

听了无数的好言语,才肯把食享。

64

太阳使白昼荷花开放,

月亮使夜间白莲绽蕊,

云也不待请求就下雨,

善人是自愿为人尽力。

75

狮子尽管在幼年,

也敢攻醉象,不怕他两颊流涎;

这是强者的天性,

显赫的原因并不在于年龄。

(金克木译)

【赏析】

伐致呵利是印度古典梵文诗人,生活在大约7世纪,但是对于他的生卒年月,目前并没有详尽可信的资料。他的一部流传极广的诗集《三百咏》,又译为《三百妙语集》,是一部短诗集,包括三个百咏: 《正道百咏》、《艳情百咏》、《离欲百咏》,分别是大致同类而韵律不同的一百首左右的短诗。

这些诗反映了印度古代穷苦落魄的文人的思想感情,表现出对世态炎凉的愤怒不平,对封建贵族和豪富显贵的满腔愤慨。这些诗作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充满矛盾。正因为伐致呵利是一个满腹文才而得不到封建王公赏识的落魄诗人,他才写出了一些宫廷诗人们写不出的好诗。流传下来的这些诗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统一,显示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诗人形象。诗集吐露了古代穷婆罗门文人的矛盾心情,发泄了这一社会阶层或集团依附王者富豪吃饭而不得意的愤慨。诗的突出特点并不是宗教徒的传教,而是城市落魄文人的牢骚。因此,所谓离欲主要是不得已的安慰,所谓艳情往往是心情矛盾的表白,而所谓正道恰恰是表达一个“穷酸秀才”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愤不平。

《三百咏》之所以被称为妙语,是因为其中的诗都带着格言的性质,是人生经验之谈。但作者谈经验并不枯燥乏味,而是妙趣横生。一方面诗人运用了不少恰到好处的比喻,另一方面他又善用典故,言简意赅,给人以较为深刻的思想启示。

《正道》第8首揭示了一个颇为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当作格言来看。第11首提出了“因减削而光彩愈增”的道理,不仅意象丰富,比喻生动,而且暗含淡淡的忧伤,发人深思。第13首愤慨地提出“那只是君主无知”,表达了心中的不满和对社会上层的尖刻讽刺,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正道》的主题思想。在第14首中,诗人又颇为天真地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人物形象:“穷困时坚定,腾达时谦逊,/语妙于会场,勇往于战场,/欢心在荣誉,专心在典籍: /这正是大人物的本来面目。”不过,这种理想只是一种消极反抗而已。

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表达了自己的节操:“惟爱正当的生活,宁死也不陷污浊,/决不向恶人乞讨,不对穷朋友求告。”这和我国封建社会中的贫士“不为五斗米折腰”十分相似,想来是文人气节使然。陶渊明在《咏贫士》里说:“年饥感仁妻,涕泣向我流,丈夫虽有志,固为儿女忧。”正是同样生活和心情的反映。

除了表达自己的高尚节操,作者对向贵族摇尾乞怜的无耻文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在第57首中,诗人先是嘲讽他们“在施食者面前摇尾巴,腿跪下,/坐在地上张嘴露腹,这是狗模样”,然后自比为具有印度特色的大象,高贵镇定,气度不凡。

另外,那些写人生格言的诗就显得更加含义隽永,值得品味。这些诗的共同特点是短小生动,朴素自然,语言洗练清新,比喻形象贴切,是梵文古典文学的优秀代表。

(王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