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里德·克虏伯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阿尔弗里德·克虏伯(Alfried Krupp,1907—1967),又称克虏伯五世,联邦德国垄断资本家,“军火大王”,德国克虏伯钢铁和军火企业的最后一位拥有者。



阿·克虏伯1907年8月13日生于埃森市,是经营钢铁生产的克虏伯家族的第五代。母亲贝尔塔·克虏伯从16岁起便是克虏伯家族企业的唯一继承人。父亲古斯塔夫,出身钢铁工场主世家,曾任德国驻华盛顿和北京公使馆的秘书。他与贝尔塔结婚后,加姓克虏伯,结束了外交官的生涯。婚后三年当上了克虏伯公司的董事长。

阿·克虏伯的先祖来自荷兰,最早可追溯到1587年。经营钢铁生产是从老克虏伯——弗里德里希·克虏伯(Friedrich Krupp,1787—1826)时开始的,他于1811年11月20日在埃森建立铸钢厂。为解决技术和财政困难,他耗尽了毕生精力,刚满40岁就离开了人世。

家族企业传到阿·克虏伯的外曾祖父,即老克虏伯的长子阿尔弗雷德·克虏伯(Alfred Krupp,1812—1887)手里以后,才逐渐发展成为德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当时的普鲁士德国正处于从落后的农业国向资本主义工业国过渡的阶段。克虏伯善于经营,注重革新,以适应新兴工业、尤其是铁路建设事业的需要。1854年他首先获得了制造无缝火车轮箍的专利权,是欧洲大陆第一家采用英国人亨利·柏斯麦及西门子—马丁炼钢技术的企业。1847年生产第一批大炮,从此,克虏伯家族走上发展军火工业的道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克虏伯家族企业已发展成为拥有采矿、冶炼和加工厂的联合企业。这位克虏伯恪守的信条是:“企业必须追求最大的利润”。为此目的,他积极支持普鲁士政府对外扩张侵略、谋求销售市场和掠夺原料的政策。威廉一世①在1861—1888间曾四次亲访克虏伯。在埃森市的克虏伯老宅——丘陵别墅里,皇帝和资本家一起商谈国家的军火订购数额、大炮价格,甚至国防部长的去留。

1887年克虏伯家族企业由阿·克虏伯的外祖父——弗里德里希·阿尔弗雷德·克虏伯继承(Friedrich Alfred Krupp,1854—1902)。这位继承人寿命虽短,但却是显赫一时的“康采恩头子”、“军火大王”。十九世纪末叶二十世纪初期,德国经济后来居上,成为世界列强之一。依仗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德意志帝国妄图重新瓜分世界。威廉二世推行战舰政策得到克虏伯的积极资助,同时也给克虏伯提供了扩大企业、增加利润的良机。弗里德里希·阿尔弗雷德·克虏伯于1890年建立了专门用来制造战舰的装甲板工厂;1893年购买了马格德堡的格鲁松铸铁厂;1896年吞并了基尔市的日耳曼尼亚造船厂,从而建立了克虏伯康采恩。企业销售额从1890年的5,100万马克迅速增长为1900年的1.2亿马克。职工人数在这10年内从24,000人增加到45,600人。弗里德里希·阿尔弗雷德·克虏伯与威廉二世交往甚密;他还把公司董事、企业经理等头衔赠送给军政要员,拉拢他们为其家族利益效劳。从1893年至1898年,他任帝国国会议员。德国政府的许多决策,往往事先在克虏伯的老宅里讨论决定。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成了为克虏伯等少数垄断资本利益服务的代办处。连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卡尔·朗普莱希特斯也指出:“这个公司由一个董事会领导,而这个董事会甚至比德国一些部的权力还要大。”

阿·克虏伯的父亲掌管克虏伯的家族企业长达34年之久(1909—1943)。在此期间,克虏伯家族企业迅猛发展,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成为德帝国主义进行侵略战争的巨大兵工厂。

1913年4月,卡尔·李卜克内西在帝国议会揭露了克虏伯等军火商为了增加利润,肆意掀起战争歇斯底里、扩大军火生产的罪行;指责他们勾结海陆军将领、扶植间谍组织,并通过贿赂国防部高级官员,将1,500份政府文件及武器设计图纸、甚至竞争对手的专利证书都统统搞到了手。这些材料后来从克虏伯的保险柜里全部被搜查出来,成为当时轰动世界的丑闻。

克虏伯不仅大力生产军火,装备本国军队,而且还与欧洲、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的2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联系,甚至与敌对国也有军火交易。克虏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利润高达4.32亿马克。

魏玛共和国时期,克虏伯不惜资财,扶植希特勒篡夺政权。1932年1月,希特勒在杜塞尔多夫城宣称,他的政策纲领得到包括克虏伯在内的莱茵和鲁尔区300个垄断资本家的赏识,并得到了300万马克的酬劳。克虏伯亲笔上书希特勒,为其上台撑腰。信中写道:“政局的转变与我个人以及我的经理们的愿望完全相合。”

希特勒上台后,克虏伯家族企业完全纳入为第三帝国扩军备战服务的轨道。军火工业恶性膨胀起来。

阿·克虏伯的父亲曾任“德国工业帝国协会”的主席,“希特勒经济捐赠会”的董事长。希特勒对克虏伯企业大力发展军火十分赞赏,称克虏伯企业为“模范企业”。当阿·克虏伯的父亲70岁生日时,希特勒亲自授予他纳粹党的荣誉金质勋章。

阿·克虏伯作为长子,是家族企业的当然继承人。他13岁于故乡埃森中学毕业以后,就到工厂中实习,以熟悉家族企业;接着进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钢铁专业。1934年他毕业于德国亚琛工业学院,并写了一篇关于《钢的真空熔炼》的毕业论文,获工程师职称。随后到柏林德累斯顿银行任职,熟悉金融业务,使自己成为管理家族企业的行家。

阿·克虏伯年轻时喜欢驾驶帆船,1936年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他曾获得一枚铜牌。

1938年,他进入克虏伯公司董事会,遵照父亲的意见,专门负责军火生产。从此正式开始他企业家的生涯。

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充满着火药味,战争歇斯底里甚嚣尘上。希特勒疯狂扩军备战,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计划,国家经济完全纳入战争的轨道。阿·克虏伯承袭其祖辈的做法,使企业生产完全适应政府进行侵略战争的需要,被希特勒任命为国防经济的负责人。1938年底他加入纳粹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获得希特勒纳粹空军上校军衔

阿·克虏伯很快成为当时德国许多企业董事会及经济协会的成员。1941年他与其他资本家一起成立了“帝国煤炭协会”。1942年当上了在希特勒战时经济中居领导地位的“帝国炼铁业协会”的副主席。

1943年3月,阿·克虏伯正式任克虏伯公司的董事长。同年12月15日,36岁的阿·克虏伯成为克虏伯家族企业的唯一拥有者。

他为法西斯政权生产军火有功,颇受希特勒的青睐。1943年,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特地通过了一项“克虏伯法案”,从法律上保证了克虏伯的产业权由其家族世代继承。由于得到法西斯政权的全面支持,克虏伯家族的财产逐年递增。到1945年初,克虏伯企业的总销售额高达14亿帝国马克,职工人数增长到197,000人。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克虏伯的财产增长了九倍。

随着纳粹德国的战败,1945年4月11日,美国军队占领埃森丘陵别墅,阿·克虏伯被拘留。战后,纽伦堡军事法庭指控他父亲是主要战犯。他父亲因车祸受伤,又多次中风,无法出席法庭受审,由阿·克虏伯代替。1948年7月31日,他被纽伦堡军事法庭判处12年监禁,罪名是资助希特勒篡夺政权和发动侵略战争,掠夺被占领国的经济财富和剥削奴役劳工。1951年1月31日,他被美国专员麦克洛德释放,并归还被没收的全部财产。

克虏伯家族的企业在战争中有一部分遭到摧毁,战后有一部分遭到肢解和拆除。阿·克虏伯从1953年开始重新掌管企业后,立即着手恢复和振兴企业生产。他找到了一位得力助手贝特霍尔德·拜茨作他的全权代理。他多次出国访问,寻求销售市场,极力恢复家族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在西方盟国的默许下,克虏伯重新恢复了采矿、冶炼业,从而使1953年与占领国达成的条约成为一纸空文。该条约规定,克虏伯企业“不得将出卖股份所得用于采矿冶炼业,不许重新拥有钢铁生产及加工能力”。

阿·克虏伯为了发展自己的企业,惯于利用职工的福利需求来驱使工人更加勤勉地工作。他标榜“关心工人福利是家族的传统”,向职工表示他最引以为自豪的是,“他的家族和企业为履行财产的社会义务做出了重大牺牲”。阿·克虏伯在战后,关心企业的福利设施,目的是使得工人不仅仅把企业单纯看做劳动场所,而且感到企业和他们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他还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1954年他将克虏伯老宅——丘陵别墅开放,作为鲁尔区的文化中心和展览馆。1966年他将丘陵别墅的图书馆赠送给了联邦德国鲁尔区波鸿大学。

1961年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学院授予他名誉工程博士称号;埃森市在庆祝克虏伯企业成立150周年之际,授予他埃森市荣誉环。1962年他获得日本东京一大学荣誉国民经济学博士称号。

阿·克虏伯鉴于其独生子阿恩特·克虏伯是花花公子,不愿让其继承产业,也为了使他的独家企业符合时代的要求,1967年4月1日,他在一次企业庆祝会上宣布,将家族企业转变成股份公司,成立一个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基金会。他未能亲自将其愿望变为现实,就在1967年7月30日,因心脏病急性发作而去世。

遵照他的遗嘱,并在他的独生子阿恩特·克虏伯同意放弃继承权以后,1968年1月1日,克虏伯家族企业正式转变为弗里德里希·克虏伯有限股份公司。同时将克虏伯的财产及企业收入全部转入以阿尔弗里德·克虏伯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以便为社会公益服务,促进科学研究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股份公司及基金会的董事长是阿·克虏伯多年的全权代理及遗嘱执行人——贝特霍尔德·拜茨。

弗里德里希·克虏伯有限股份公司拥有采矿、煤炭、机器制造、汽车和船舶等150多个厂矿企业,在国外建有多处子公司。其核心企业是克虏伯钢铁公司。1974年该公司四分之一股份出售给了伊朗国营钢铁工业公司。1982年克虏伯股份公司销售总额为180亿马克,共有职工78,200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