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石麒《拂霓裳·望中原》明代词作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望中原,故宫锦树障烽烟。惊坐起,凉宵梦断蒋陵前。金人倾宝露,玉女绣苔钱。有谁能、醉鼓渐离弦?
西台哭罢,三户里识遗贤。欹皂帽,吹箫乞食总堪怜。英雄身未死,屠钓技常连。又何颜,许青门、瓜种故侯田。
-----徐石麒

明末清初有两徐石麒,一位是戏曲家,也是词人,字又陵,号坦庵,扬州人,清顺治、康熙间在世,有《坦庵词曲》六种,另一位便是这首《拂霓裳》的作者徐石麒,他在明崇祯时官刑部尚书,忤明思宗落职,南明福王时召拜吏部尚书,为权臣所制,乞归,清军下江南,他据守嘉兴,城陷自经。这首词作于徐氏殉节前不久,字里行间充满着痛怀故国的深切感情,忠愤之气真可上彻于天。

全词第一韵是一个三字短句:“望中原。”当年杜甫遭遇离乱,深怀拳拳忠爱之情,曾写下“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八首》之二)的名句,作者之“望”正与其同意。这一望,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了北京正在遭受兵火的摧残。明皇宫中的奇花异木笼罩在烟尘之中,景象十分凄惨。这虽是他的想像,但却是最逼真地反映现实的想像。而下面“惊坐起,凉宵梦断蒋陵前”两句又告诉人们:前面的“望中原”是夜里做的一个梦,梦中所见的情景令作者感到无限悲愤,因此他便从梦境惊醒过来。“蒋陵”,三国吴大帝孙权的陵墓,因在蒋山南麓而得名,蒋山是今南京钟山的别名,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词所谓“蒋山青,秦淮碧”,即指此。其实,作者用“蒋陵”一词,另有寓意,盖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便在南京钟山下,“梦断蒋陵前”便是梦断孝陵前也。“故宫”烽烟用直笔,“梦断蒋陵”便用曲笔,也见出作者尽管忠愤气填膺,但在艺术表现上仍是一丝不苟的。“惊坐起”一语令人想起元稹的名句“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是极悲之语。梦是醒了,但“故宫”遭敌蹂躏的破败景象仍在心头挥之不去。“金人倾玉露”,宫中的金铜仙人承露盘翻倒了;“玉女绣苔钱”,原来每天洒扫干净整洁的庭除上长满了苔藓。“金人”,铜铸的人像,此指汉武帝时所制举掌托盘以承天露的金铜仙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云:“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仍潸然泪下。”故常用作抒发兴亡之感的典故。“苔钱”,青苔点点皆呈圆形,如钱,故称。地满苔钱,当然很荒凉。如刘孝威《怨诗》即云:“丹庭斜草径,素壁点苔钱。”满怀悲愤的作者此时真是怒发冲冠,遂呼出:“有谁能、醉鼓渐离弦?”——有谁能像战国末酒酣击筑的高渐离那样,唱出一曲《易水歌》,为前去行刺秦王政的英雄荆轲送行呢?这里化用《史记·游侠列传》的典故,显然以暴秦喻指清军,体现出退敌救亡的强烈愿望。以高渐离(他后来行刺秦王也未遂被害)为念,似尚有“擒贼先擒王”,欲敌酋早毙之意。

词的下片主要述说抗争的不屈意志。“西台哭罢,三户里识遗贤”,用宋亡后遗民诗人谢翱登富春江西钓台哭祭文天祥的事典,以及《史记·项羽传》所记楚南公之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语典,表示痛定思痛,应当团结、联络各阶层的人士共举义旗,开展抗清斗争。“三户”本指数量很少的人,此处则指坚持气节不肯屈服的人们。下面两句,他又说:虽然抗清斗争受到很大的挫折,但我决不愿做一个“吹箫乞食”的“堪怜”之人,歪戴“皂帽”,在世上苟且偷生。“吹箫乞食”,是春秋时伍子胥事。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云:“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䣛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裴骃集解引徐广曰:“(篪)一作‘箫’。”词中是从字面意义上借用此典。“皂帽”,黑帽,最平常的服饰。作者绝不愿让自己意志消沉,因此,他宣称:“英雄身未死,屠钓技常连。”他认为在屠夫、钓者之中或许仍有潜伏的英雄豪杰,像秦末随刘邦起义的樊哙,便以屠狗为业,三国时的张飞,也曾干过杀猪的营生,而姜太公垂钓磻溪,后来更成就了辅佐武王讨灭商纣的伟业,因此,只要善于吸收人才,抗清斗争仍有希望取得胜利。最后,他认为此时此刻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念,决不能因敌人的强大而泄气,像“青门”种瓜那样甘心隐逸的事,目前是不宜效仿的。“又何颜”三字,用强烈的贬责语气否定不可取之事,表现出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凛然大义。按《三辅黄图》云:“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曰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门外旧出佳瓜,广陵人召平为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近在青门外。”结拍用青门故侯瓜之典,既有沧桑之感,更有非议隐世提倡积极斗争的命意,在相反的意义上活用典故,为此词生出强烈的兴发感动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