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琛《大悲寺秋海棠》北京西山八大处览胜诗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大悲寺秋海棠·陈宝琛

当年亦自惜秋光,今日来看信断肠。
涧谷一生稀见日,作花偏又值将霜。

陈宝琛,字伯潜,号弢庵,福建闽县人。是“同光体”闽派人的一位杰出作家,著有《沧趣楼诗集》。他并不像郑孝胥、陈衍那样被称为闽派的领袖,但其诗的成就,却不在郑孝胥之下,而高出于陈衍。他的学生江西派的领袖陈三立序其集,谓其“感物造端,蕴藉绵邈,风度绝世,后山所称‘韵出百家上’者,庶几遇之”。评价相当高。他是光绪前期清流首领之一,以敢于直谏著名。于光绪十年因言事触怒慈禧太后被罢官。归乡筑听水斋于鼓山,过着退隐的生活。中间曾出游江南、广州和南洋群岛。直到光绪、慈禧先后死,溥仪即位后宣统元年,才被召入京,后为溥仪帝师。他年六十一,写了这诗,借秋光以喻清王朝处于日薄西山之境,“涧谷一生”,指自己二十五年退隐鼓山的时间。“日”喻清帝,“稀见日”喻见不到清帝。“作花”,喻返京任职。“将霜”,喻清朝已到将亡前夕,这样说,表现诗人的忧心王室。首二句是透过一层写,当年指光绪前期,诗人在京之时,清室早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诗人曾一再直谏言事,为的是怜惜此“秋光”而图挽救。这里所表达的,是一位封建士大夫的心情。但它是真话,以作者的身分,不这样说,倒是可怪了。必须向读者指出,清亡以后,作者成为遗老,对废帝忠心耿耿。可是,当溥仪出为伪满洲傀儡皇帝,伪总理郑孝胥要强拉他赴东北出任伪职,他坚决拒绝,不屑与叛国巨憝同流合污。说明陈宝琛是“黄花晚节香”的爱国诗人。他的学生陈三立也在卢沟桥战火烧起以后,日寇侵略军窃据北平城时,绝粒不食而死,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可说是有其师必有其弟。因此我们读《沧趣楼诗集》,读陈三立所撰的序,不能不油然起敬。

诗题所云大悲寺,在北京西山八大处第四处,创建于元代,是游览胜境。作者此诗,可为大悲寺增添一个故实。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