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志获 【本书体例】
【原文】: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2),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般胜予(3),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4)。予临非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5),为人上者,奈何不敬(6)?
训有之:内作巴荒,外作禽荒(7)。甘酒嗜音,峻宇雕墙(8)。有一于此,未或不亡(9)。
惟彼陶唐,有些冀方(10)。今失厥道,乱其纲纪,乃灭亡(11)。
明明我祖,万邦之君(12)。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13),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14)!
呜呼曷归(15)?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16)?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17),弗慎厥德,虽悔可追(18)?
【鉴赏】:
《五子歌》是我国至今所传专言夏事的三篇之一。(其另两篇是《尚书》中的《甘誓》与《胤征》)对我们认识夏的社会生活面貌,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作为文学创作的诗歌,从其艺术表现技巧上看,可能经过后人加工润色,但仍有着重要的审美认识作用。全歌五首,总的可以分作两大部分,其中第一、二首,祖述大禹的训诫,读者从中可以窥见夏禹所尚之道;其后三首抒发了对太康耽于游乐田猎,荒废政事以致失却国都,断绝宗祀的怨恨哀惋以及追悔莫及的心情,情真意切,其中既有着反映现实所展示的认识,教育意义,也有着情感的审美感染力。总观全诗,贯穿了一个作为国君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表露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禹的昌,太康的失位,正反都说明了这一真理。夏之社会状况,由于夏书不尽传,故夏道之证不多,早在孔子、司马迁已经难言了。但从历史发展史上推,夏时当为以氏族为主的原始社会。氏族血缘关系使社会上保留着原始的人道主义精神,作为部落族长必须亲近百姓,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尽心竭力求利于人,尽忠于民,否则就会失却民心,以致覆宗绝祀。这一点已为后史所确证,所谓“殷鉴”即是显例。这种精神经由孔子、墨子,特别是墨子的提倡,铸就后来的“民本”思想。它不仅为后来的一切英明的统治者所留意,即使在今天亦不无可资借鉴的地方。歌的前部分,祖述训诫,充含哲理,是一组很深刻的哲理诗,其中一些诗句成为治世的格言,影响极大。其“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生动贴切地表现出人物心态,比拟相当生动。后半部分是哀悼之辞,其作者既是部族中的失都灭祀的上层人物,又是太康的手足兄弟,辞中充溢着一种对太康忘记祖训的追悔情感。无所依靠的失落感和灭亡的痛楚。情感表露得十分真挚而动人。“颜厚有忸怩”十分形象生动地表露了追悔莫及羞不能言的神态,可谓情貌无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