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注释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661—702),梓州人。年少就富于浪漫豪侠性格。因上《大周受命颂》受武则天赏识。敢于针砭时弊,不避权贵。曾随从武攸宜征伐契丹,痛感自己政治抱负和进步主张不能实现辞官返乡。后受武三思诬陷入狱,忧愤而死。

陈子昂在诗歌理论与创作上都表现出大胆创新精神。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的齐梁诗风,是倡导唐诗革新的先驱。散文摒弃浮艳之风,反对骈文,独具清峻风格。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

【题解】武则天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等攻陷营州。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作者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作者请求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作者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作者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注释】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2.悠悠:渺远。3.怆然:悲伤凄凉。4.涕:眼泪。

【串译】先代的圣君,我没见到过;后代的明主,也还看不到。想到宇宙无限邈远,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赏读提示】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作者孤单悲苦的心绪。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诵读这首诗,我们必须要求自己要深刻感受并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胸中眼前仿佛展现出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在这个巨大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作者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前后、古今,高天、大地,宇宙、人生……多么宏阔的视野和胸襟啊,语势往大里“造”才是此诗诵读之精魄。当然,“念”“独”的结果,还必然是凄婉苍凉的悲怆。此诗自“大”“高”“强”“壮”开始上行,至“小”“低”“若”“哀”“悲”“凄”“恻”下行止句,中间历过的语词不多,但时空跨度却相当大,个中语态的变换转接应操控得宜,感发适度。

【推荐名句】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