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李勤印于浩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

花开花落、物换星移本是自然界的规律。诗人屈原早在《离骚》中就有过深沉的感叹:“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草木的凋零似乎无一例外地引起人们萧索、忧怨的感触。女诗人李清照凭着她女性的敏感,自然,结秋之情更有甚于他人了。

粉红娇艳的荷花纷纷凋谢,竹席变凉了,一切令人欢欣舒适的情境都不复存在了。这些自然界的纤微变化,该在诗人心头荡起多少涟漪?然而,她并没有把自己的衷曲一一道给大家,她把心灵的闸门深深掩起,只是默默无言地登上小舟,任意在河边荡漾。也许,她在寻觅青春的踪迹;也许,她渴望清澈的河水能冲淡些笼罩在心头的阴霾;当然,步出闺房,望眼长天,最切盼的怕又是远方亲人的音讯吧!“云中谁寄锦书来”,一片白云,寄托着她的深情,飘起了她的梦幻。日落月出,人间初静,穹宇无尘。入夜时分,大雁归来了,诗人只落个心碎梦破。残月当楼,雁唳嘹亮,此情此景,何等悲戚!

词的上片,诗人意识的流动并不是按逻辑顺序发展而是跳跃式的,其表现形式是各种意象的自由组合,形成了较大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忽而是红藕香残,忽而是乘舟出游,忽而是漫天飞至的鸿雁,忽而是洒满月光的小楼,天上地下,日间夜里,飘忽不定。但是,在似乎是梦幻的境界中却有一种深沉的、挚着的感情在回旋斡转,令人动心。

下片,似乎是胸臆直抒了,而作者却于过片作一回环:“花自飘零水自流”。荷花凋零,河水东流,这寻常惯见的景物经诗人两个“自”字的点化,就显示出极其深厚的情感蕴含。它们遵循着本身的规律在变化,在运动,年去复来,寂寞无主。它们似乎无力,也无心与命运抗争。它们只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无知之物。而人却不同了,一旦与心爱的人远别,又怎能承当那旷日持久的思恋之情呢!见物总要伤情,欲遣不得,挥之不去,拂之又来,此时此际,那孤独无告的心该忍受着多少痛苦的磨难!“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诗人由一人的烦恼延及到商人的烦恼,自己相思难熬,对方不也同样苦楚吗?再进一步想,丈夫深深爱着自己,他大概也在为离别索居而愁苦,自己该又是多么幸运!荷花流水自落自流,自己却比它们好得多。令人慨叹的是夫妻异地相隔,二人又怎能互吐心曲?说是“闲愁”,那也只是诗人的故作豁达罢了,其实她的愁比山高,比海深。

诗人还在努力挣扎着,她试图排解开这种相思。然而终究是徒劳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眉梢的愁苦和心头的愁苦其实是一回事,只不过一个表露在外边,一个深埋在胸底罢了。诗人的一脉愁思,萦回百转,通过眉头心上的迅速移动尽情地渲染出来了。范仲淹在《御街行》中自道孤眠滋味说:“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那写的也是想勉强从愁苦之中解脱而又始终解脱不得的心理状态。清照遣辞立意本是从此脱化,但比原又高一筹,其妙在“才下”与“却上”四个字的前后回应,它写出了诗人的愁苦情绪在瞬间的变化,词情跌宕,愁态可掬,写出了一种“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深厚味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