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三首
【导读】
唐至德二年(757)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因故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了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还家时所作。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时的生活片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其一
名句: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原诗】
峥嵘赤云西①,日脚下平地②。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③。
妻孥怪我在④,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⑤。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⑥。
夜阑更秉烛⑦,相对如梦寐。
【注释】
①峥嵘:本形容山高,这里借以形容云层重叠奇丽。赤云西:指西天红色的晚霞。②日脚:太阳的光线。③归客:杜甫自称。④妻孥:本指妻与子,这里指妻。怪我在:惊讶我还活着。⑤偶然遂:不过是偶然如愿而已。⑥歔欷(xūxī):哽咽、抽泣。⑦夜阑:夜深。更:再、又。秉烛:点燃蜡烛。
【译诗】
奇丽的晚霞在西天燃烧,
太阳光已掉到山后去了。
柴门前一群鸟雀在聒噪,
千里归客终于找到家小。
妻子非常惊讶我还活着,
止不住眼泪一直往下掉。
遭逢乱世只好在外飘荡,
能活着回家的已经很少。
邻居们闻讯围满了墙头,
一片抽泣声将屋子环绕。
夜已深了再将蜡烛点亮,
夫妻相对真像梦中遇到。
【赏析】
“还家三部曲”的第一首写诗人刚到家时合家悲喜交集的情景。
诗的前四句叙写在夕阳西下时分诗人抵达羌村的情况。迎接落日的是满天峥嵘万状、重崖叠嶂似的奇丽晚霞,这灿烂的景色自会唤起“归客”亲切的记忆而为之激动。“日脚”是指透过云缝照射下来的光柱,像是太阳的脚。“日脚下平地”一句,既融入口语又颇有拟人化色彩,似乎太阳经过一天奔劳,也急于跨入地底休息。而此时诗人恰巧也结束漫长行程到家,在写景中融进了到家的兴奋。“柴门鸟雀噪”是具有特征性的乡村黄昏景色,同时,这鸟儿喧宾夺主的声浪,又反衬出那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归客千里至”一句,措辞平实,却极不寻常。其中寓有几分如释重负之感,又暗暗掺杂着“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后八句写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之状。这里没有任何繁缛沉闷的叙述,而简洁地用了三个画面来再现。首先是与妻孥见面的情景。“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是写得最典型最精彩的画面。本来亲人乍见时似该喜悦而不当惊怪。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愣(“怪我在”),直到“惊定”,还在“拭泪”。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写见面毕,诗人从而感慨道:“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是诗人含有极丰富内容的深沉感慨。其次是邻里的围观。“感叹亦歔欷”一句,是写围满墙头的邻人的羡慕和心酸,围观又写邻里勾起自家的伤痛。短短数语,很富于人情味,又很含蓄蕴藉。其三是一家子夜阑秉烛对坐的情景。深夜了,最初的激动也该过去了,可一家人还沉浸在兴奋与心酸之中。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极生动极传神的特写镜头。
其二
名句: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原诗】
晚岁迫偷生①,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②,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③,故绕池边树④。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⑤。
赖知禾黍收⑥,已觉糟床注⑦。
如今足斟酌⑧,且用慰迟暮⑨。
【注释】
①晚岁:老年。迫偷生:被迫苟且活着。②娇儿:心爱的小儿子。③好追凉:喜欢乘凉。④故绕池边树:常常在池边树旁散步。⑤抚事:想起往事。煎百虑:内心被各种忧虑所煎熬。⑥赖知:幸亏知道。⑦糟床:造酒使用的器具。注:指酒已酿成。⑧足:足够。斟酌:指饮酒。⑨迟暮:指晚年。
【译诗】
晚年被迫苟且活在世上,
回到家中心情也不欢畅。
幺儿紧紧围在我的身边,
生怕我再离家去外飘荡。
回忆过去家人喜欢乘凉,
常常散步在池边的树旁。
北风吹得树枝瑟瑟作响,
想起往事叫人焦虑忧伤。
幸亏知道庄稼就要收割,
高粱老酒已在糟床制酿。
只要眼前有酒润润愁肠,
姑且靠它度过暮年时光。
【赏析】
“还家三部曲”的第二首写还家后矛盾苦闷的心情。
诗的前八句写无聊寡欢的情状。杜甫这次奉旨回家,实际上无异于被放逐。对于常人来说,“生还偶然遂”自是不幸中之大幸;而对于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算是幸运中的大不幸。居定之后,他即时就感到一种责任心的煎熬,觉得值此万方多难之际守着个小家庭,无异于苟且偷生。可这一切又是迫不得已的。这样一种缺乏欢趣的情态,连孩子也有所察觉:“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对于“生还对童稚”的诗人,没有比这个细节更能表现他的抑郁寡欢。接下去是诗人回忆他去年六七月间纳凉“池边树”的往事,叙事抒情中忽然插入“萧萧北风劲”的写景,在前面多少有些“欢趣”中又大大添加了一种悲凉凄苦的气氛,充分表现诗人忧从中来、百感交集、备受煎熬的情态。末四句写到秋收已毕,虽然新酒未曾酿出,却计日可待,似乎可感到它从糟床汩汩流出。“赖知”、“已觉”均属料想之词,说酒是说愁,深切地表现出诗人矛盾苦闷的心理,想从虚幻的期待中获得些许安慰。
其三
名句: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原诗】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①。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②。
苦辞“酒味薄③,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④,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注释】
①柴荆:指简陋的家门。②倾榼(kē):从酒器中倒出酒,“榼”是古代盛酒的器具。浊复清:有浊酒也有清酒。③苦辞:反复地说。一作“莫辞”,即“不要嫌弃”。④兵革:兵器衣甲,借指战争。
【译诗】
屋外尽是群鸡叽喳的叫声,
有客人来到鸡儿更是闹腾。
等我把群鸡都赶上了树木,
才听见有人正在轻扣柴扉。
四五位父老乡亲约在一起,
专门到我家中来表示慰问。
他们手中都各自拿着酒罐,
倒出来的酒有的清有的浑。
他们抱歉地说“莫嫌酒味淡,
只因为田地长久都无人耕。
战争已经长时间没有停止,
年轻人都丢下庄稼去东征”。
“请让我对乡亲说句心里话,
你们的情义叫我羞愧难忍。”
说完后大家只有仰天长叹,
每个人脸上只见泪水纵横。
【赏析】
“还家三部曲”的第三首写的是邻人来访的情事,通过诗人同父老乡亲交流的细节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诗的前面“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客人意外来访的欣喜。下面四句写四五位父老乡亲携酒来访,表现了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被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末了写主人致答词。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情不自禁地为之高歌以表谢忱。此处言“愧”,有暗中照应“晚岁迫偷生”的意思。
《羌村三首》通过北国农村的一角,反映出“安史之乱”时的社会现实与诗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这组诗,每章既能独立成篇,却又相互联结,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诗人从还家情事中抽选三个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断予以描绘。不但每章笔墨集中,以点概面,而且利用章与章的自然停顿,造成幕闭幕启的效果,给读者以发挥想象与联想的空间,所以组诗篇幅不大而能含蓄深沉。另外,诗歌擅长白描,虽然取材于一时见闻,而景真情真,略无夸饰。同时又能抓住典型的生活情景与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语言平易,诗意凝练,音韵谐调,抒情气氛浓郁,有着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