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芣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上元二年(761)秋八月作于草堂,草堂也就是茅屋,《堂成》说“背郭堂成荫白茅”,可知草堂最初建成的样子。从这一时期所作的不少七律看,诗人的生活是相对安定的,心情也较为舒畅。《南邻》诗云“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好个“未全贫”,它恰如其分地表明了诗人当时并未脱贫而十分安贫的处境。稍有天灾人祸,就要露出它的困窘来。761年的这个秋天情况就不妙,草堂至少遭遇了一次暴风雨的袭击,堂前临江一棵两百岁的楠木也被连根拔起,屋漏把诗人搞得十分狼狈。在那个狼狈的夜晚,他想到普天下与他一样和比他处境更糟的人,想得很多很多,从而留下了这一名篇。
诗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事,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白天及当晚,诗人遭遇的种种狼狈。是极其生动的三部曲,首五句写狂风破屋的情景,这风来得之野蛮,如撒泼打滚,差点没把草堂的屋顶给揭了。卷走的茅草之多,吹得之高,吹得之远,都是令人张口、结舌、傻眼的。茅飞几句,一连串地铺写,几令人目不暇接。在合辙押韵上,句句入韵,用了“号”、“茅”等五个开口呼平声韵脚,对风声作了形象的描摹。很能传神。继五句写顽童的趁火打劫,在风中欢呼着抢夺茅草,往竹林那边扬长而去,根本不听招呼,把老人气得不行。吹散的茅草没法捡,能捡的又被南村群童捡了,诗人只好回来拄杖喘息。继八句写暴雨的袭击,俗话说“屋漏又遭连夜雨”,意思是祸不单行,这恰是诗人当日的写照。狂风揭茅只是倒楣的开头,接着便是黑云压顶,大雨跟着就来了。被子冷得象铁,是说它不但冷、而且硬,可见其陈旧;这样的被子睡着怪不舒服,难怪孩子乱蹬,把里子都蹬破了,就更不舒服。更加痛苦的是屋漏,它使你在屋里床顶到处摆盆,滴水丁丁冬冬,空气又湿又冷,桌上书卷稿纸遭殃。自战乱以来六个年头,诗人忧国忧民,长期失眠,这个风雨之夜就更别睡了,不知怎样才能熬得到天亮。于是诗人百感交集,想到普天下不知有多少人屋顶漏雨,又不知有多少人头上无片瓦。
第二部分抒怀。一想到大众的痛苦,诗人就忘却了一己的痛苦,他痛切地感到解决人民仅次于衣食的住房问题是多么重要、多么迫切,于是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披露了诗人民胞物与、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特别是它出现在前一部分所展示的具体的生活背景上,建筑在切肤之痛上,就显得格外真切动人。后来白居易《新制布裘》诗:“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即受此诗影响,作为饱暖中人能想想穷苦的人,也是不错的。但不是处在饥寒之中人,对饥寒交迫的难受体会不可能深切,其愿望的感人程度也就不如杜诗了。
本篇在歌行体的运用上达到了十分自由的程度,一是句式参差,用了散文化的语言;二是句群奇偶的错综,有三处是三句形成句群,有时三句一韵,有时五句一韵,其出入变化,挥洒收放,皆缘情而为。非圣于诗者不能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