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羌村三首(其一)》赏析

作者:杜甫 栏目:杜甫诗集 2020-05-06 15:52:53

杜甫《羌村(其一)》

峥嵘赤云西①,日脚下平地②。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③,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④。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⑤。夜阑更秉烛⑥,相对如梦寐。

注释

①峥嵘:山高貌。此处形容云峰。赤云:云为落日映红,故云。

②日脚:云间透出的阳光。

③妻孥:本指妻和子,此处仅指妻。

④“世乱”二句:飘荡,颠沛流离。遂,如愿。战乱中侥幸不死,喜与家人团聚,故曰“偶然遂”。

⑤歔欷:哽咽,抽泣。

⑥夜阑:夜深。

赏析

这组诗写于至德二年(757)秋,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两年后,杜甫任左拾遗,因上疏救房绾,触怒肃宗,从凤翔放还鄜州探亲。当时杜甫的家小在鄜州郊外的羌村。

当杜甫在《兵车行》中以“道旁过者”的身份写朝廷的开边战争时,他是以悯世的姿态同情民生疾苦;而当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作为遍及整个国家的大灾难,就使杜甫不得不以身家性命去感受和体验民生疾苦和人生苦难了。如《春望》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真切地表达出在乱离中盼望家书的心情。这首《羌村》写劫后余生者的感受,同样非常真实、深切。当作者从千里之外的凤翔来到他的家小所寄居的羌村,他的妻子儿女对他还活着感到意外。这和杜甫的“三吏”“三别”一样,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态的表达。“怪我在”,“怪”和“在”用在一起,简洁地写出亲人意外重逢时的第一反应;“惊定还拭泪”则是第二反应,惊讶之后又忍不住流下泪来。

作者用这十个字真切地写出战乱中重逢的亲人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接下来作者又忍不住进一步感叹道,在这样的乱世中飘零,能够生还只是偶尔地如愿罢了。同样写出了在乱世这种非常态下的人的遭际和感受。正因为人们都有着相同的遭际,所以“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邻居们的眼泪既是为我们一家人的重逢而流,也是为乱世中的艰难与挣扎而流。从自身到“邻人”,就使诗歌所写到的分离、重逢、艰难苦痛,不仅仅是局限于作者一家的独特个例,而是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普泛性的遭际和感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到了深夜举着烛光相看,还以为是在梦寐中相逢。诗歌结束于这种猜疑不定的心境。为何会猜疑不定呢?言外之意就是作者和他的亲人都已经无数次地梦想到重逢了,所以当这天真的来临时,竟然会分不清是真实还是又一个梦境。纵观整首诗,作者的语言和情感表达都是相对平淡的,没有大喜大悲的情绪起伏,尽管从乱世重逢这样的题材来说,足以引人大喜大悲,作者却用平淡的语言,在语言和情感之间形成张力,从而达到平淡之语胜于恸哭之声的艺术效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