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四)宦海沉浮

作者:白居易 栏目:白居易诗集 2020-09-16 08:55:52

前面的节目说到,唐朝元和十年发生了宰相被刺杀的恶性事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虽然他的主张并没有错,但由于他平时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白居易背着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无辜被贬让原本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受到了巨大打击,正是在经历了这次重大变故之后,白居易创作了可与《长恨歌》相媲美的长诗--《琵琶行》。

内容简介:唐朝元和十年发生了宰相被刺杀的恶性事件,白居易挺身而出,上书朝廷坚决主张讨贼,他的主张并没有错,但由于他平时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就有人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权,最终白居易背着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无辜被贬,让原本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受到了巨大打击,正是在经历了这次重大变故之后白居易创作了可与《长恨歌》相媲美的长诗《琵琶行》。那么,这首《琵琶行》表达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呢?它为什么会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白居易的为官之路还将出现怎样的曲折变故。

莫砺峰:在公元815年就是白居易44岁的那一年,他被朝廷贬为江州司马,那么从一个朝廷里的人称内相的翰林学士,一下贬到一个离长安很远的地方去当一个闲差司马,白居易的心情非常地失落。而且他是因为忠于朝廷才受到打击的,洛伊心里又感到很冤屈,所以当白居易离开长安在飒飒的秋风中间,奔赴江洲去的路上他心情非常不好,那么果然白居易到了江州以后发现这个司马真是一个闲差,就是在唐代为每一个地方一个州设置司马这个官,表面上他是刺史的副手,实际上是专门用来安置贬谪的官员的,他根本没有什么政务要办。白居易在江州一共待了三年半,应该说基本上是无所作为。他也不能有所作为,因为这就是个闲差,不容他有所作为,而且他的心情也不好。江州时期是白居易的人生观的转折时期,在那以前他在政治上奋发有为,非常地要强,很积极。在那以后逐渐地转向消极,不再是那样锋芒毕露的奏疏了,也不再写讽喻诗了。但是白居易在江州的三年半是不是毫无意义的度过的呢?也不是,他在那里写出来的了《琵琶行》。白居易在江州时候因为在江州就在庐山脚下,离庐山很近,他在庐山修建了一个简易的别墅,他给它起名为庐山草堂。这个建筑白居易本人是对它非常喜欢,他一有空就到那里去居住一下,即使当他后来离开江州以后他还是非常怀念这座庐山草堂,再三的在他的诗歌中间怀念它。

可是物质形态的纪念物就是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损坏,总要消逝的。所以等到一千多年以后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还在吗?早就不在了,什么都没有了。物质形态的建筑物很容易毁坏,但是白居易在江山还留下了另外一座跟他有关的建筑物,它却一直保持到今天,这就是江边上的那一座琵琶亭。琵琶亭不是白居易自己建的,是晚唐的人为了纪念白居易在这里写出《琵琶行》来,所以在江边上修了一座琵琶亭纪念他。

那么这座亭子当然也不可能一直保持到今天,它也是多次毁坏了,火灾,战乱毁坏了,但是江州人民是履毁履建,毁坏一次再重建一次,所以琵琶亭成为江州的一处名胜,至今还矗立在江西九讲市的江边。我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力量是最强大的,《琵琶行》这样的杰出诗篇它与日月争光,与天地同寿,他永远活在后代读者的心里,所以为了纪念《琵琶行》而建的这座琵琶亭也就永久矗立在那里。

解说:《琵琶行》与《长恨歌》堪称白居易的巅峰之作,有人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仅凭这诗白居易就足以不朽,《琵琶行》一出不仅当即风靡宫廷内外,而且千百年来一直传颂不衰,那么,一首描写琵琶女的诗歌究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和现实影响呢?

这首《琵琶行》怎么会成为千古名篇呢?它感人的力量从什么地方来的?我想我们首先会关注到《琵琶行》的艺术成就,《琵琶行》这首诗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还是描写就是古典诗歌的三大主要内容,它在这三个方面它的艺术水准都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程度,就是艺术水平太高了。我们简单地看一看,先看叙事,这首诗里的情节是一层一层铺开来的,先写在一个秋天的夜晚白居易到浔阳江头去送客,古人送客除了喝酒以外唐代人还有一个习惯就是要有音乐来伴奏,来抒发一些情感,正哈这个时候偏偏边上没有音乐,所以大家就“醉不成欢惨将别”,觉得很扫兴,就想算了,散了。没想到这个时候突然传来琵琶声,向天乐一样,大家都兴奋起来了,于是把船靠过去请这个弹琵琶的人出来演奏一番,于是出来了一位琵琶女,琵琶女以她的美妙的琵琶声打动了在场的所有的人,同时她弹完以后因为自己也很感动就述说了自己的身世,说自己本来是长安的歌妓后来怎么流落到这里来等等,那这一番诉说又勾起了白居易对自己心思的回忆,所以它的情节是一层一层地逐渐深入的,是环环相扣的非常自然,这是叙事,事情的线索交代得非常清楚。

第二是抒情,《琵琶行》整首诗都沉浸在非常浓郁的,非常伤感的抒情氛围中间,无论是琵琶女自己说年轻时候是长安的名妓,当时生活中充满了欢笑,现在年老珠黄嫁为商人夫这样一种经历使她非常地伤感,还是白居易原来从人称“内相”的翰林学士现在贬到偏远的江州来当一个司马,失落感也非常大,这个抒情抒得恰到好处,非常地感人。当然,《琵琶行》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描写艺术,他描写得太好了,他描写的不管是人物还是具体的事件都描写地非常生动,我们看他描写琵琶女的神态,寥寥数笔没有很多的巨子,刚走出船舱时“犹抱琵琶半遮面”还有一点害羞不好意思见生人,琵琶把自己的半边脸都遮起来。然后等到弹奏完一曲要对客人们说她自己的事情“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把自己的衣服整理整理好站起来恭恭敬敬地说,她独特的身份如此,她是一个歌妓,现在又嫁为商人妇,在白居易这些地方官员面前她的身份这样子,她应该是这样表现,栩栩如生。

《琵琶行》中所描写的有的景物像浔阳江上的那一轮月亮,在诗中间是点缀写的,没有正面地去描写它。白居易一开始送客到这里“醉不成欢惨将别”这个时候看到了,“别时茫茫江浸月”一轮不是很分明的月亮茫茫的月亮倒影在江山里面,等到琵琶女弹琵琶戛然而止,琵琶声停了又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静悄悄的,一点声音都没有,只有江心一轮白的月亮沉浸在心里。这个月亮在这个诗中间就是一个点缀,但是我们读了以后再也忘不掉了,写得真好。

当然《琵琶行》中间描写得最好的是这位琵琶女弹奏的琵琶声,这个琵琶的声音。说实话,音乐它跟文学它跟诗歌它本来是两门艺术,两者是不相通的,所以音乐的美妙,这个音乐美妙到什么程度是很难用语言,用文字来描写的,你怎么说都说不清楚,因为它是另外一种艺术,你只能去听。但是我相信所有的读者只要读过《琵琶行》都永远不会忘记《琵琶行》中对于琵琶女弹奏的琵琶声的描写,这一段描写太美妙了,使人读了以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好像你就在当日的浔阳江头,亲耳听到了她的琵琶声一样。我们来看看这些巨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诈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一段巨子你读过以后把当时的琵琶声的美妙忽而激昂,忽而低沉传神过来,传出来,这个神采都传过来了。请问什么叫绘声绘色?《琵琶行》的描写就是绘声绘色。

解说:《琵琶行》叙述层次分明,描写细致生动,然而,这首诗能够被历代文人所称颂不仅仅是它卓越的艺术成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白居易看来“情”才是诗歌的根本条件。那么《琵琶行》能够感动历代读者,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又是什么呢?

刚才说了《琵琶行》它在艺术上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一个高超的程度,但是《琵琶行》所以能感动我们的还不是这一点。一首诗歌它所以能够感人肺腑它的主要的原因不会是它的艺术,而只能是它本身所蕴含着的那种情感,感情才能打动我们。那么请问《琵琶行》感动我们千年以后的读者它里面所蕴含着的情感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那两句话:“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大家想一想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个人素昧平生,两个人本来的身份是完全不一样的。琵琶女只是长安城里的一个歌妓,是卖唱的或者是献艺的,是以她的琵琶以书为别人提供娱乐的,地位很低下。而白居易是士大夫,是朝官,是曾经做过翰林学士的一个重要的朝官,两者的身份完全不一样。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琵琶女嫁为商人妇离开长安,漂流到浔阳江头,这个商人重利轻别离,商人追利所以去贩茶去了,把她一个人冷清清地抛在这个空的船上面,她觉得很伤心。白居易也是忠于朝廷勇敢地提意见受到打击,虽然有满腹的才华却失去了为朝廷服务的机会,被贬到江州来做一个司马的闲官,他心里也是充满着失落感。这个相似的经历使两个人之间产生了同情,产生了共鸣。于是就产生了这一首《琵琶行》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警句,《琵琶行》全诗88句,中间的警句就是这两句。所以我觉得《琵琶行》它最有意义的地方就在于通过这样一个典型的事例揭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一条原理。

亲爱的听众朋友无论你漂泊到天涯海角,即使你感到举目无亲,只要我们怀着这种美好的情怀那么我相信你一定会在陌生的人群中间发现同情,也会在陌生人群中间得到共鸣,让我们永远牢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的动人的诗句,这是白居易的《琵琶行》留给我们的最好的遗产。我有时候觉得仅仅是为了这两句诗我们就应该对白居易说一声谢谢,他把这个人间一种最美好的情怀非常优美地表达出来了。

解说:天涯沦落相逢相知的慨叹也表现出白居易精神家园的失落和他渴求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对于白居易来说被贬江州成为他人生的重要分界线,从此白居易开始采取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的处事态度。三年之后47岁的白居易被调任中州刺史,仕途开始有了转机。年过50之后他又先后担任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这让白居易异常高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此时闲静恬淡的白居易如此兴奋呢?

我们在前面讲过白居易青少年时代因为家庭贫困又遭逢战乱,所以多次到江南去避难,他的青少年时代到江南避难的时候到过苏州,也到过杭州,这两个江南的名城。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杭州不但是江南的名城地方富饶,物产很好,然后人口众多,而且风景非常地秀丽,所以被人称为“天堂”。白居易在江南流落在江南的时候他对于当时的苏州跟杭州的地方长官非常地仰慕,当时苏州的刺史是韦应物,当代有名的大诗人。杭州的刺史叫房孺复,也是当时的一个大名士,文才风流又做这样大城市的江南大城的地方长官,非常仰慕。所以他暗暗地有一个希望他说我希望这一辈子将来也能够到苏州、杭州这样的城市哪怕中间的一个做上一任刺史这样人生就圆满了,有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个希望当时非常地强烈,所以他过了几十年以后还记得清清楚楚当他真正做上了杭州刺史,接下来又做了苏州刺史以后,他两个城市都做了刺史,后来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说起他幼年时候的这个想法觉得很欣慰。

那么我们说白居易先到杭州做刺史,接下来后来又到苏州做刺史,在这两个江南名城都做过地方长官,这当然是满足了他自己的人生希望。白居易51岁那一年被任命为杭州刺史,他7月份离开长安直奔杭州去,到杭州以后白居易很快就发现杭州真是一个好地方,不光是地方富饶而且风景非常秀丽,他尤其欣赏杭州的那一颗明珠就是西湖,西湖上面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白居易非常喜欢。所以白居易在杭州的岁月中间写了很多首优美的诗歌,来咏杭州的山水。西湖是很有幸,西湖得到很多大诗人的吟咏,他们大家谈到西湖的诗我想虽然我们今天在讲白居易,但是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苏东坡的那一首西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他在湖上面喝酒,游糊,一开始晴天后来突然又下雨了,他写了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应该说苏东坡的这首西湖诗,是历来咏西湖诗里面最有名的,它概括性地提纲地把西湖的美写出来。但是我们读了以后只有四句话,是不是觉得也还是有一点点抽象啊?西湖的美景,那么这里我们就要说到白居易的西湖诗,白居易同样也写了很多西湖诗,他有一首非常有名的就叫做《钱塘湖湖春行》,就是春天在西湖上面行走媳妇亦名钱塘湖,它是一首七言律诗,他说,“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水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糊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首歌写的是什么呢?它写的是西湖一个特定的时刻,就是在初春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很晴朗的日子里面西湖的景色,春天的水涨了起来,西湖的水非常满,水面很高糊显得更加的宽阔,湖边上天边垂着云彩,然后因为天气变暖了,黄莺,燕子,黄莺在树上忙着筑巢,燕子啄着泥巴到人家梁上去做窝,然后华花草也非常地丰茂,他最喜欢就是那一条白沙堤这是西湖里原来就有的,当时叫白沙堤,在西湖的北边,他说这一带骑着马到那里去走一走真是非常的好。

这首诗好在哪里呢?他既写出了西湖的怡人的风光,同时又构建了一种舒缓的,一种和谐的一种氛围,你在那个时候觉得整个的气侯,整个的景色都非常地和谐人在里面走是非常愉快的。也就是说跟苏东坡的诗相比的话他的描写非常地具体。

解说: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然而作为一个文采风流的大文人此时的白居易成为了地方官员,要去长官繁杂的政务,那么他能否成为一位称职的父母官呢?

白居易到杭州他不是仅仅作为一个诗人来的,他不是一天到晚写诗来吟咏杭州的山水,他同时是一个杭州的地方长官,要负责这个地方的政务的。所以他一到杭州下车伊始就打听当地最重要的政务是什么,马上就了解到杭州最重要的事情是水利,水的问题最重要。白居易去了以后做了两件大事情,第一就是修水井。杭州城里原来居民的饮水全靠六口水井,因为杭州进钱塘江,钱塘江潮很大倒灌那个水是咸的,运河里的水是不能喝的,所以城里的居民喝水全靠六口水井。这六口井是唐德宗时代一个杭州刺史叫泌的人挖的井,整个井水也不是自然的地下水,这个井水实际上就是西湖水,李泌当时在杭州布点挖了六口水井然后从西湖,把西湖水引到这个井里面来,用石头做了暗渠,这个渠道是埋在地底下的,埋在地下的,像一个自来水管一样的,把西湖水引到这六口井来。

那么几十年过去了以后,等到白居易来做刺史的时候,他发现几十年没有修了,这个水的渠道很多都淤塞了,不通了,有的井已经干枯没水了。所以白居易马上就兴工把这六口井连带它的渠道全部都修好,这样的杭州人民又有很好的清水可以饮用了。更主要的工程白居易在杭州时候做的是整治西湖。他去了以后就发现西湖问题,西湖的问题就是它的蓄水量不够,它的堤坝不够高,堤坝不够高一个蓄水量不够,水多了要漫出去。第二、就是钱塘江潮水大的时候那个咸水会漫过堤坝来,影响西湖的水质。所以白居易去了以后就兴工来修建西湖的堤坝,把这个堤坝加高了几尺,做的很高,高了以后钱塘江的水倒灌不进来了,同时蓄水量就大大地增加了。所以白居易在杭州他最大的政务就是治理西湖,这里面有很多的情况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西湖原来为什么水位长期很低呢,一个当然是前任的官员没有好好地修堤,还有一点就是性西湖中间有十来顷的土地,就是这些地湖水低的时候这个田就冒出来,湖水高的时候就把它淹没了,那么这些田是无主田,没有主人的,政府也不收税,所以当地有些人就在那里耕种这些田地,他们当然不希望湖水高了,湖水一高把这些田淹了就没有了。所以他们就买通了管水闸地那些官吏,本来有闸门的管水闸的经常把水放掉,放到湖水的低地里这个田冒出来。白居易去了以后查明这还了得,这影响整个西湖的蓄水量,所以就严令禁止不许私自放水,让西湖的水位提高,同时他又增高了堤坝,水位就提高了。当然白居易不是说一味的要提高水位,他也知道水位太高暴雨成灾的话那个堤坝会冲毁,所以他又规定守堤坝的人假如看到西湖的水升高到离闸门口只有一寸的时候就开闸放水,就是你要让这个水位始终保持在一个平的水面上,一个规定的水准上来。

然后杭州的农民一向是用西湖水来灌溉田地,种庄稼要用西湖水灌溉田地,因为这是杭州唯一的淡水源。白居易去了以后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他制定了一个非常严密的利用西湖水来灌溉田地的方法。这些方法我们现在都知道得很清楚,是因为白居易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做《钱塘湖后记》,这篇文章刻在石头上了,钱塘湖就是西湖,西湖的得名因为第一,它在杭州城的西边所以叫西湖。第二、它离钱塘江很近所以叫钱塘湖,两个名字是一个湖。那白居易写的这篇《钱塘湖石记》里面对于杭州地方怎么利用西湖水来灌溉庄稼规定得非常详细,它里面说西湖的水每降低一寸水位降低一寸这些水可以灌溉15顷的田地,一顷是100亩,15顷就是1500亩,就是有数量的,他研究过的。所以他说每次当要放水浇灌田地的时候先要看好这块地一共有多少面积,需要多少水,放水的时候派两个士兵一个人站在湖边上,一个人站在地头,规定的时刻看水位降到多少就停止放水,这些水就够了,这是有规定的。第二、白居易说放西湖水浇田,那钱塘县就是西湖县边上当然是离得很近,假如离得远的像到了盐官县水到不了怎么办?他说利用大运河,当时叫官河,他说盐官县的田地可以用官河水来浇灌,假如官河水位不够可以临时从西湖里面调水,西湖放一点水到官河里面,再让官河水流到盐官县的里边浇那里的田地。但是他说好,他非常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他说规定好等的浇灌庄稼完以后,因为原来测量好的官河的水位是多少,要把多余的水再还给西湖,不能放给你就算了,你浇完了水以后多的水还到西湖里面去,保证西湖的蓄水量。反正就是这篇文章里面把杭州一带怎么利用湖水来浇灌庄稼这件事情写得非常地分明,非常地细。这篇文章在白居易的文集中间非常的特殊,因为我们知道白居易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他的古文写得非常好,都是美文。比如说他在江州时候写的《庐山草堂记》就是一篇非常美的文字,但是这篇《钱塘湖石记》也收在白居易的文集中间去根本不是一篇美文,一点文采都没有,为什么?他不是写散文,他是写地方上这个水利怎么办?要让大家一读就懂刻在石头上,所以我们说这样的一个大文人,大诗人风流才子等到他到地方做地方长官的时候他是清楚知道自己的身份是什么,这个时候一点都不浪漫,这篇文章里面一点浪漫气息都没有,因为它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经过白居易的精心治理杭州的西湖,不但成为一个风景非常优美的一个名胜,而且成了杭州一个宝贵的水源,杭州的一个蓄水池。三年以后白居易在杭州实际上每做满三年,前后跨三年。三年以后他被朝廷召回长安了,白居易离开杭州,杭州的百姓对白居易是依依不舍,他们扶老携幼前来相送,带了很多酒来请他喝,舍不得他离开。白居易也对杭州的父老依依不舍,他写了一首诗留给杭州的百姓,他前面当然是表示谦虚说你们都来送我,我没事业没有什么政绩你们怎么这么依依不舍呢?这首歌的最后有两句叫做“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就是我对杭州百姓并没有其他的功劳,我唯一的功劳就是整好了西湖,留下了一湖情水,“与汝救凶年”汝就是你们,你们碰到干旱的年份这一个西湖可以对你们有一些救助。应该说白居易对杭州的百姓是有功劳的,是有恩惠的。

解说:白居易为官认真深得杭州百姓的爱戴,为了纪念白居易人们就把白居易在西湖边上修建的那道堤坝称为“白公堤”。让白居易想不到的是在杭州做了一任刺史之后,很快他又被任命为苏州刺史,而且在苏州也留下了一道“白公堤”,“苏杭白堤”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那么白居易在苏州同样受到百姓的拥戴,是因为他是深得民心的大诗人还是他做出了惠及百姓的政绩呢?

无独有偶,白居易不但在杭州做了一任刺史,等到他调回长安以后很快又被任命为苏州的刺史,就是从44岁到45岁。他44岁那一年被派到四周,可惜这个时候白居易的身体状况不好,他在苏州做了一年时间,第二年5月因为眼病复发,眼睛生毛病了,向朝廷请长假到8月就离职了,就是白居易在苏州实际上只做了一年的刺史,这一年短短的时间,白居易在苏州也是非常尽心尽力地为当地做一些好事。苏州跟杭州一样也是江南的名城,当时它的财富收入就是政府的财政收入是非常高的,地方富饶,所以白居易到了苏州以后自己觉得责任重大,要把这个地方治好。所以他到苏州以后他写给元稹的信里面说,我真是政务繁忙,从清早一直办公到黄昏都办不完,事情多得不得了,非常忙。可惜就是在这一年白居易身体情况一直不好,他肺病复发咳嗽,第二年春天骑马又摔伤了脚,摔伤了腰,然后又眼病发作,所以影响了他办公。但是尽管如此白居易在苏州还是非常勤劳的处理他的政务,他也为苏州的老百姓为地方上做了不少好事情。白居易到苏州以后他很快就发现,苏州虽然号称水城,有人说它是,现在有人说它东方威尼斯,它河道多,但是他发现这个水城实际上有的河道已经淤塞了,有的地方水运并不方便,所以他到了苏州以后他就发动民工带领人民来整治这些河道,尤其是他新开掘了一条河道,从苏州城西的一个城门叫阊门开一条河一直完到虎丘山下,这条河的名字叫山塘河,山塘河是白居易在那里开掘的。那么山塘河首先是为了运输,交通,它阊门这个地方跟大运河联起来,大运河一个分叉叉出去一直叉到虎丘山,交通当然就非常方便。他挖河的时候挖出来的土就堆在河边上筑了一条堤,这条堤叫做塘堤,因为防止河水泛滥,久而久之因为交通发达以后这个地方经济就起来了,这一带地方就变成了非常繁华的一个市区,所以苏州人就塘堤叫做塘街,成了一条街道两边都盖了房子。

山塘街同时又被苏州人民称作“白公堤”,就是白居易白公在这里修建的堤坝,这个名字一直保存到现在,当然,后来在虎丘山还给白居易修了一座祠堂,是苏州人民对他的纪念。

他在这些刺史任上他的清廉情况如何,他廉洁奉公吗?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白居易相当廉洁,白居易在杭州做满三年刺史以后唐代的一本著名的笔记叫《唐语林》这是一本很严谨的书,《唐语林》中这样记载说白居易离开杭州刺史任的时候他把三年来多下来的俸禄,就是朝廷发给他的薪俸他没用完,太多了,剩下来的钱都捐出来,捐给杭州的地方公库,地方的金库,留下来干什么呢?就是留给下一任的杭州刺史,以后的杭州地方政府假如要办什么工程,要救灾钱不够可以拿出来用,他捐了一部分钱出来。这件事情在白居易本人的诗文中间都没有提到,也许是传闻,但是假如不是他清廉的话怎么会有这样的传闻。比如一个贪官民间会有这样的传闻吗?说这个贪官捐了多少钱,给公库不可能。所以这件事情就说明当时的百姓对于白居易的清廉大家是有一个公认的,所以我们说白居易做地方官无论是从他的政绩来考核,还是从他的清廉程度来考核他都是一个合格的或者说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地方官,他是尽到了他做刺史的责任。好,谢谢大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