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身心发展有什么特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幼儿的身心发展有什么特点?

幼儿期是指3~6岁的儿童。幼儿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人脑迅速生长且基本成熟的时期,它保证了幼儿心理智力活动迅速发展的可能性,是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时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在这之后,教育还要继续进行,人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而您精心培植的花朵在5岁以前就已绽蕾。”

(1)幼儿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第一,幼儿注意的不稳定、不持久性。幼儿对于新颖的、鲜艳的、强烈的、活动的、多变的、具体形象的以及能够引起他们兴趣和需要的对象,才集中注意力,但又很容易受更加强烈的新异刺激物的影响而转移。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在较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的注意可连续集中3~5分钟,4岁的幼儿可集中10分钟左右,五六岁的幼儿可以集中15分钟左右。如果活动方式适宜,教育得法,6岁的幼儿可以保持20分钟的稳定注意。当然,注意的集中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受个性、兴趣、智力水平的影响。兴趣浓厚,情感深沉,善于思考的幼儿,注意易于集中且稳定。幼儿智力与他们注意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注意力集中、稳定的孩子,掌握知识的速度快,而且记得牢,智力发展比较好。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的孩子则相反。超常儿童共同的特点之一,就是注意力集中,不受干扰。注意是幼儿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先决条件,它直接关系到幼儿入学后学业的好坏。为此,家长必须十分重视幼儿注意的培养和发展。

第二,以无意记忆为主,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幼儿初期,凡是鲜明的,生动有趣的、能吸引幼儿注意的,能引起其情绪反应的物体,或者经过多次重复的事物都能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不费力地牢记的,如幼儿对有意思的游戏和玩具、生动的故事等都可以记得很清楚,对去幼儿园的道路由于多次重复,也能自然地记住。这些都是无意记忆、形象记忆的表现,也是幼儿记忆的主要形式。而五六岁幼儿记忆的有意性则有了明显的发展,这是儿童记忆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质变。这时幼儿不仅能努力去识记和回忆所需要的材料,而且还能运用一定的方法帮助自己加强记忆。而一切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都需要有意记忆。否则,只靠无意识记,所获得的知识只能是零碎的、片断的。因此家长必须重视孩子有意识记忆的培养。幼儿记忆的另一特点是以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不断发展。他们对直观、形象材料的识记要比对抽象的原理和词的材料的识记容易;而在词的材料中,生动形象化的描述又比抽象的概念容易识记。但总的来说,五六岁幼儿词语记忆的发展大于形象记忆。记忆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记忆,人的思维将永远处于新生儿状态。有了记忆,人们才能积累经验,扩大经验,储存知识,进行各种实践活动。记忆是世界上最有效的电子计算机,家长应重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记忆能力,为其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第三,无意想象占优势,想象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幼儿初期想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的,幼儿的想象常常没有主题,没有预定目的。比如三四岁幼儿玩积木时,究竟要搭什么?事先不会进行想象,只是在摆弄的过程中看它像什么就是什么。一个3岁多的幼儿玩剪纸,七剪八剪,剪成了一个个图样,问他剪的是什么?他会先说“不知道”,然后又看看自己剪的图样说“这是小熊和飞机”。第二天,再请他剪一个和昨天一样的小熊和飞机,他却怎么也剪不出来了。这个事实说明了幼儿的想象事先是没有明确目的的,而是受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所以他们想象的主题容易变化,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坚持下去。幼儿在游戏中把椅子当火车开,但是,一会儿又把椅子当舞台让小动物玩具在上面表演。比如幼儿正在画一棵小树,刚画了一半,又改画房子了,而且是画了一样又加一样,直到把画面填满为止。听故事时,一边听一边想,感到极大的满足,故事讲完了,还要求再讲,可以不厌其烦地重复听。这表明幼儿的想象往往没有预定的目的,只是以想象过程为满足。幼儿初期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常常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以及印象中特别深刻的部分。比如幼儿画人常常是头特别大,若是戴眼镜的会画上一副大大的眼镜。有的幼儿在争论中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强,也会过分地夸大想象,比如当甲说“我要长得比爸爸还高”时,乙马上会说“我要长得比长颈鹿还高”,丙则会说“我要长得比天还高”。幼儿初期想象容易跟现实混淆,还不能把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清楚地区别开来,有时把想象当现实,把自己臆想的事物、渴望的事物当作真实的,并且以肯定的形式进行叙述、告诉别人,分不清什么是想象的,什么是真实的。比如一个3岁多的幼儿听到他爸爸说去广州出差的情况,他也很想去广州玩一玩。星期一去幼儿园,老师问他:“星期天去哪儿了,玩得好吗?”他会回答说:“去广州了,玩得真高兴。”这正是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我们绝不能误认为孩子在说谎,而应帮助孩子从混淆中分清想象与现实。幼儿想象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表现在幼儿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言行举止都酷似他们最熟悉最亲近的人,演妈妈像自己的妈妈,演老师像自己的老师。这就告诫家长,要特别注意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幼儿中后期,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不但想象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想象过程也具有更大的目的性和独立性。比如编故事时,幼儿有可能围绕一个主题运用已学过和掌握的知识经验与词汇,首尾连贯,合情合理地把故事编出来。

总之,在幼儿期,幼儿认识活动的无意性占优势,而有意性正在形成。因此,家长在教育培养幼儿时,要充分利用其无意性来发展其有意性。也就是说,家长要有目的地把教育内容设计得生动、形象、新颖、奇特、方法多样,以此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起孩子的直接兴趣和学习的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任务,以发展其有意注意、有意记忆和有意想象。

(2)幼儿期孩子的思维特点

第一,幼儿的思维活动是直觉行动思维,思维过程离不开直接的感知和动作。幼儿只有在看到、拿到、听到具体物体时,才能进行思维。比如看到水就要玩水,看到别人玩球又要玩球。同时他们是一边玩一边想,如果不玩了,也就不想了,即一旦动作停止,对该动作的思维也就停止了。到3岁以后,幼儿的思维就能依靠自己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来进行了,已经能够摆脱具体行动,运用那些曾经看见过的,听到过的事情和故事来思考问题。比如谈到花,他就想到了自己家的那盆花;谈到老师他就想到了自己班的老师;谈到了吃东西要谦让,他就想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等。

第二,幼儿思维的发展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主要表现在幼儿对事物理解的进程上。一是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进而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比如一位4岁半的孩子谈到在外地进修的妈妈时说:“我想妈妈也没用。因为妈妈远在千里之外。”二是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主要依靠语言的理解。比如4~6岁的幼儿凭语言描述、说明就可以理解成人的意思了。三是从对事物比较简单的表面的评价发展到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比如幼儿早期能对事物说出好或坏、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等,但说不出理由,到幼儿晚期,就可以用各种理由来阐明自己的看法了。四是从片面地由外部联系进行判断和推理到比较全面地从内在上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且逐步加深。在成人引导下,幼儿晚期对比较简单的判断和比较直接的推理已能做出正确地反应了。比如一位3岁的幼儿在谈到人会变老时说:“姥姥、姥爷生了我妈和舅舅时还年轻呢,他们长大了,姥姥、姥爷就老了;我妈、我爸生了我还年轻,我长大了,他们也就老了;我结婚生了小孩,我也还年轻,等我娃娃长大了,我也就老了。”这个判断推理是合乎逻辑的,体现了这个幼儿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的好品质。

第三,幼儿语言的丰富发展促进了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与发展。处于幼儿晚期的孩子已能够运用一些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了解事物本质属性了。比如有的幼儿说:“花和人都会死的,桌子不会死。”“雪和雨都是水,只是样子不一样。”这说明,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抽象是指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一般特征,提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概括则是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性联结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的思维过程。五六岁的孩子从自己的生活中观察认识并概括出了花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而桌子是无生命的本质属性,只是限于他们的语言能力,用词不够科学。由此,也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幼儿言语发展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3)幼儿期孩子的语言特点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幼儿的口语。在此期间,幼儿听觉和言语器官的发育逐渐完善,正确发出全部语言的条件已经具备。三四岁的发音机制已开始定型。家长要注意教会孩子按普通话语调讲话,否则,发音不准或方言太重,以后纠正就困难多了。五六岁幼儿掌握的词已由3岁的800~1000个,发展到3000~4000个。他们在正常生活的语言交往中,通过模仿学习已发展到掌握并列句、复合句等多种句式,句子长度增加,能够比较系统、比较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叙述或描述某些见闻,但总的来说,幼儿口语水平的发展还是比较低的。

幼儿5岁左右产生内部语言。在幼儿内部语言开始发展过程中,有一种介于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之间的语言形式,叫自言自语。幼儿在活动或游戏中常常自言自语,这是语言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是言语发展的表现。家长要理解,并观察与指导,对孩子在自言自语中产生的问题,如“奇怪!是哪儿不对了?”“怎么办呢?”或表现出的错误认识,如“你不听话就打死你!”“我给你小汽车玩,一元钱玩一次”等。要及时、耐心地帮助和纠正。

因此,幼儿期语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孩子正确发音,丰富词汇和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4)幼儿期孩子的情感特点

幼儿的情感外露、肤浅、易冲动、不稳定,高级的社会情感刚开始萌芽。

第一,幼儿初期还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很容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而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哭闹,但一旦有了别的刺激时,会马上破涕为笑,转怒为喜,很快就忘记了不愉快的事情。家里来了客人,孩子最容易兴奋,甚至把所有的玩具都拿出来给客人看;进幼儿园,只要有一个孩子哭泣着向妈妈告别,马上会波及别的孩子也哭泣起来,等等。这是因为幼儿期孩子的大脑皮层兴奋容易扩散,抑制能力差,所以易受情境和他人情绪的感染。幼儿中期的孩子情感已稍稳定,他们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会因为没有朋友玩而苦恼。幼儿晚期的孩子情感已经显得稳定而深刻,遇到不愉快的事会长时间不高兴,表露的方式也比较含蓄。比如一位不到5岁的女孩送走了出差的妈妈,到了晚上她会避开家人,独自对着妈妈的照片自言自语:“我爱你,妈妈,我心中好寂寞。”然后在妈妈的照片上轻轻地吻一下,又把自己心爱的小被子的一角在妈妈的照片上放了一放,就低头沉思起来。所以家长一定不能忽视孩子感情的变化,要倍加小心地爱护培养他们的爱心,同情心以及活泼愉快的情绪。

第二,幼儿情感的发展趋势是:情感的发生从容易变动发展到逐渐稳定;表情从容易不随意地外露发展到能有意识地控制;情感的内容从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亲亲、抱抱等)发展到与社会性需要联系的体验(希望别人注意、称赞、愿意和自己交往等)。幼儿的道德感、理智感、实践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已开始发展。道德感表现为规则意识已初步形成,能因自己和同伴按规则办事、干了好事而愉快。兴奋、理智感表现为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发展。实践感表现在对参加游戏或劳动的喜爱。美感表现为对鲜艳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明快的节奏、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和劳动成果中所体验到的美。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是与孩子的认识水平和活动能力紧密相连的,家长应该有计划地细致地培养孩子的情感。

(5)幼儿期孩子的意志特点

幼儿意志的特点是行动目的性由不明确到逐渐明确,但自制力较差。

第一,三四岁不善于独立地给自己提出活动目的,往往是由当前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直接需要引起。比如妈妈洗衣服,他也要洗,但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而改变自己的行动目的。他看到爸爸正在用吸尘器打扫房间,便丢下正在洗的小手绢去找爸爸,还会边走边说:“我洗完了,我要去帮爸爸打扫房间。”他只热心的是洗、扫的过程,而不负责结果,这表明幼儿的意志还很薄弱,缺乏坚持性,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此时孩子行动目的的稳定性一般只能保持5~10分钟。

第二,五六岁幼儿活动的目的性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已能够提出与个人兴趣没有直接联系的行动目的,在困难的或不太感兴趣的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例如盛夏时节,有的孩子会说:“我不要冰棍了,可以回家喝水,买冰棍还要花钱。”“大的鸡蛋给奶奶、爷爷吃,小孩子吃小的。”“等我听完了这个故事再玩。”“我一定要把小船叠出来。”等,这都反映了孩子能克制自己的愿望,坚持自己的行动,这是意志力的发展。家长一定要鼓励支持孩子的这种精神。总的来说,幼儿期孩子的自制能力、坚持性和克服困难的能力都较差,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和教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