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该怎么读》一书出版背景介绍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焦世君
我主要汇报两方面情况:一是《大学该怎么读》的成书经过;二是南院长在师德师风建设上的一些事例。
一、调查为证,用严谨和务实告诉学生“大学该怎么读”
南振中院长有一个习惯,特别重视调查研究,几乎可以说是“无调查,不发言”。到学院以后,他关注学生的培养质量,关心学生的读书问题。2014年世界读书日,由南院长倡导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推荐阅读书目(200本)》正式发布;2015年寒假前夕,南院长又对我院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读书情况进行专项调研,共收到70份问卷,学生提出了几百个问题,其中有效问题75个,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给学生的75封回信中的问题。南院长在研究了学生的这些问题后,觉得每一个问题在大学生中都具有代表性,于是决定给每个孩子写一封回信。一开始只是想给每个提出问题的孩子一个认真的回应,在写作过程中,他逐渐产生了系统化地讨论大学生读书和学习问题的想法。整个寒假,包括春节,他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起床写回信。他一边写,一边把写好的部分发给学院的部分老师看,让大家帮忙提意见。听到南院长利用寒假给学生写回信的消息,新华出版社张百新社长亲自登门,他们相信这不是一本“畅销书”,而是一本“长效书”;不仅在一个学校具有指导价值,对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也是一本值得研读的书。所以,新华出版社精雕细刻,把这本书呈现给读者!我们眼前的这本书,就是南院长的“寒假作业”。
二、德高为师,用责任和奉献塑造其人格魅力
南院长来新闻学院那一年,已经是72岁的老人了,原计划要在家陪陪家人,可是他依然从北京来到母校,担任了新闻学院的院长,其背后深藏的是对母校深厚的热爱和回报母校的责任。他说过:“母校就像母亲,母亲有事,孩子哪能不答应?如果不是母校,我哪里也不会去的!”他来到新闻学院之后,先是致力于寻找学院的发展特色,促成了新华社与郑州大学共建穆青研究中心、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与郑州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除了两个“共建”,他先后给学生做了近10场讲座,开了20余次座谈会,和学院的每一位老师都做过至少两次谈话。
三、诉诸笔墨,用文字促进建设学院良好的师德文化
南院长到新闻学院以后,抓了学院文化建设:
一是把穆青“勿忘人民”的精神作为院训,植入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学和管理中。
二是和全院教职工约定“互勉信条”:严谨治学,敬业爱生,以苦为乐,追求卓越;清廉从教,淡泊名利,堂堂正正,为人师表;增进理解、相互包容,同舟共济,情同家人。48字的“互勉信条”铸就了学院文化的基石。
三是提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互勉信条”,强调“吃亏吃苦,任劳任怨,不争功、不诿过”。这些《互勉信条》促使班子内部形成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的良好工作氛围。
四、身正为范,用行为诠释什么是良好的师德师风
关于南院长的故事和传说很多,譬如他到哪里都不吃请,如果老师或学生们想和他一起吃个饭说说话,他会请大家一起喝“石头汤”;譬如他招博士时的“三不原则”:招生期间不见面,不回邮件,不回短信;譬如他坚持吃食堂……
在学院内部,南院长回信的事情也在教师和同学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有的同学说,当初填写问卷时,根本没有想到能够收到回信,而且每封信都是对这个学生提出问题的具体回答。老师们也从这件事情中学习到如何关心学生,和学生建立起有效沟通的方式。现在,学院的老师,利用周末时间,义务组织读书会,带领学生读书、讨论。召开学生座谈会,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心,发现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说,一个“严谨治学,敬业爱生,以苦为乐,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