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繫辞下传《《易》之爲书也,不可远.爲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爲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周易·繫辭下傳·《易》之爲書也,不可遠。爲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爲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无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译文】《周易》这部书(包含人生处世的哲学),不可须臾远离。它所体现的道理在于屡屡推迁,变化运行而不居止,周徧流动于各卦六爻之间,上下往来没有定準,阳刚阴柔相互更易,不可执求于典常网要,只有变化纔是它趋赴的方向。(《周易》的道理可以启发人)当出入行藏之际多加考虑遵守法则或度数,使人处内外隐显之时知晓惕惧得失。又可以使人深明将来的忧患和往昔的事态,虽然没有师保的监护,却好像面临父母的教诲。处事之初遵循《周易》卦爻辞的意旨,揆度行动的方式,就掌握了(适应事物变化的)经常可行的规律。假如没有贤明的人研探阐述,《周易》的道理就难以凭空推行。

【注释】①不可远——远,远离。此句指《周易》一书包含人生哲学,宜于平日观象玩占、明理致用,不可远离。《集解》引侯果曰:“居则观象,动则玩占,故‘不可远’也。” ②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居,止也;六虚,指六爻。这两句说明《周易》以变动爲本,其理周流于六爻之间。《集解》引虞翻曰:“六虚,六位也。”《正义》:“阴阳周徧流动在六位之虚。六位言‘虚’者,位本无体,因爻始见,故称‘虚’也。” ③不可爲典要,唯变所适——爲,动词,犹言“执求”;典要,典常纲要;适,往。这是说明《易》理趋向变化,不可执其固定不移的“典要”。《集解》引虞翻曰:“上下无常,故不可爲典要。”《正义》:“六位错综,上下所易皆不同,是不可爲典常要会也。” ④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出入”与“外内”互文,“出”即“外”,“入”即“内”。《韩注》:“‘出入’犹‘行藏’,‘外内’犹‘隐现’(两“犹”字阮刻作“尤”,据《校勘记》改)”;度,法则,度数。这两句说明《易》理可以啓发人遵守法度或度数,知所惕惧,使“出入”、“外内”皆得其宜。《正义》:“行藏各有其度,不可违失于时”;“若不应隐而隐、不应显而显,必有凶咎,使知畏惧凶咎而不爲也”。⑤又明于忧患与故——故,即“事”,犹言往昔的事态,《韩注》:“故,事故也”。此句承上文,进一步指出《易》理可以使人明于豫防忧患、察鉴前事。《集解》引虞翻曰:“神以知来,故明忧患;知以藏往,故知事故。” ⑥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师保,古代负责教习贵族子弟的师长,《礼记·文王世子》:“入则有保,出者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也。”这两句说明能应用《易》理者,虽无“师保”教习,却如面临父母亲诲,始终戒惕行事、不犯过咎。《折中》引朱震曰:“无有师保教训而严惮之,有如父母亲临而爱敬之,见圣人之情也。”《河上易注》:“虽无师保之在前,而承《易》训之丁宁,不啻师保之亲切教命也;虽无父母之监临,而遵《易》教以生成,俨如父母之保抱扶持也。”又曰:“二句盖互文也。” ⑦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率,犹“循”;辞,卦爻辞;揆,度也;方,谓意义、方式;典常,此处指经常可行的变化规律,与上文“典要”有别。这三句说明循卦爻辞之理处事,则可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正义》:“《易》虽千变万化,不可爲典要;然循其辞,度其义,原寻其初,要结其终,皆唯变所适,是其常典也。” ⑧苟非其人,道不虚行——苟,假如;其人,指贤明之人;道,《易》道。这两句总结全章,说明《易》道的推行,非贤明者不可。《集解》引虞翻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正义》:“若苟非通圣之人,则不晓达《易》之道理,则《易》之道不虚空得行也。”

【说明】 以上第八章。

本章从处世致用的角度,阐论《周易》的变化之道、卦爻辞的棈奥哲理。文义与前章“作《易》者有忧患”相承。文中指出《周易》一书“不可爲典要,唯变所适”,强调“变动”规律是构成此书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特色。

章末“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二语,就广义而言,事实上是提出了学术的发展与治学者素质的关係这一鲜明主题,在认识论上反映了《繫辞传》作者朴素的唯物观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