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与南诏的战争(750~875年)》真实记录与故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与南诏的战争(750~875年)

唐天宝年间至唐末(750至875年),唐朝廷与南诏政权之间的多次战争。

唐初,在唐朝廷支持下,蒙舍诏(又称“南诏”,在今云南大理一带)逐渐吞并另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朝廷封蒙舍诏主皮逻阁为云南王、越国公,赐名蒙归义。唐朝廷扶植南诏的目的是联合南诏与吐蕃抗衡,以确保唐王朝西南疆的安全。而南诏羽翼丰满后,开始东进,约在天宝五年(746年)占据滇池一带,引起唐王朝不满,但为共同对付吐蕃,双方表面上仍维持和平友好的局面。七年,皮逻阁死,其子阁逻凤继位。时唐玄宗沉缅声色,直接管理南诏事务的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骄横暴躁,导致阁逻凤于九年起兵叛乱,攻陷羁縻州30余个。唐朝廷于十年派鲜于仲通率8万大军进击。鲜于仲通自恃兵多将广,数次拒绝南诏的求和,致使南诏向吐蕃求援。四月,在南诏和吐蕃联军的夹击下,唐军兵败西洱河(今洱海),“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战后,南诏转而投靠吐蕃。安史之乱后,唐再也无力顾及西南,阁逻凤趁机统一了云南。贞元九年(793年),南诏王异牟寻派遣三批使者前往内地,向唐王朝表示归附。十年正月初五,异牟寻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所派巡官崔佐时在点苍山神祠会盟,结束了唐与南诏对峙隔绝40余年的局面。点苍山会盟后,异牟寻派人先杀吐蕃在南诏的使者,然后乘吐蕃征调南诏军助其攻打回鹘之机,大破吐蕃于神川(今云南香格里拉塔城),捣毁了金沙江上游的铁索桥,溺死吐蕃兵以万计。南诏收复了铁桥以东城堡16座,俘吐蕃10余万人,擒其王5人,并与唐南北策应,使吐蕃既不敢东犯河湟,又不能南扰云南,扭转了唐王朝在西南、西北边疆的被动局面。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王丰祐卒,子世隆(酋龙)继位,因其名犯太宗、玄宗之讳,唐遂未加册封。这种名份之争导致了唐与南诏关系的破裂。世隆自称皇帝,国号大礼,继而派兵袭扰唐边。咸通元年(860年)十二月,安南当地土蛮引南诏兵3万余人攻陷交趾。二年春,唐军收复安南。此后,唐与南诏在安南进行了数次交锋,至咸通七年,唐终于将南诏军击败,巩固了唐在安南的统治。与此同时,南诏军还多次骚扰西川,并于咸通十年和乾符元年(874年)两次大规模袭扰西川,围攻成都。乾符二年,唐天平节度使高骈在大渡河击败南诏军,擒其酋长数十人,修复了邛崃关(今四川荥径西南大关)和大渡河诸城栅,派兵戍守,南诏自此不再袭扰西川。

安西都护府前治所交河(今新疆吐鲁番)故城遗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